1958年8月的一天,我走进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大门,我成为其中一员,地域的差异,生活习惯的改变,使我一下子感到茫然,幸而得到好心人的关怀,我认识到自身的许多不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努力地学习一切,积极适应这新的环境、新的生活。
一切都还没有去细想,1959年元旦来临前夕,一下子把我和几位同事拉到丽江县玉龙山下,参与筹建丽江高山植物园。玉龙山景色深深吸引了我,虽然当时的生活条件很艰苦,但使我有机会充分领略玉龙雪山原始的生态,那么壮丽与恬静。在完成基本生活用房的建设后,我们对玉龙山的植物资源现状进行调查,着重点在药用植物,收集和引种薯蓣属植物,布置多项薯蓣植物的栽培试验,1965年10月因家庭原因调回昆明黑龙潭本部,因为黑龙潭工作条件的限制,薯蓣属植物的研究也就中止了。
在昆明植物所里的工作和生活是充实而有趣的,1970年为了与所植化室的研究项目相配合,开始上茄科阿托品原料植物的引种研究,广泛收集云南莨菪属、天蓬子属、茄参属等植物,4年中收集到阿托品原料植物8属16种。通过引种栽培和查阅分类学文献、又与分类室陈介先生合作,发现所收集的材料中有新东西,分别属赛莨菪属的1个新种与1个新变种,山莨菪属的2个新种及1个新变种植物。通过整理对原有的莨菪属植物进行新的划分,新立赛莨菪属、山莨菪属、天蓬子属。
1973年春,受吴征镒所长的指导和委托,收集云南及相邻省区葫芦科雪胆属植物,因此开始了雪胆属植物的野外调查,资料收集和引种栽培研究。雪胆属植物的记录最早始于1888年,产于印度东部和越南北部,我国原有记录为4种,建国多年来无新记录,因此有必要进行专属调查。调查组成员有聂瑞麟、顾志建、胡淑芳等同志,连续3 年先省内后省外,采集标本、收集栽培引种材料。雪胆是雌雄异株植物,由于采集季节等诸多原因,标本上资料不全,常缺花少果,为了弥补资料不全的最好办法进行引种,为此在植物园内专门开辟了一个种植区。通过近10年的努力,得到了期望的结果,根据花冠的形状和颜色以及果实的特征,从中发现了不少新植物,同时根据花冠的特征划分成4种类型,并确认同一种植物其雌花、雄花特征具一致性,纠正过去文献记录中把马铜铃与短柄雪胆的雌雄花交互错配现象;对新资料的整理把雪胆属新划分成四个组。由于发现其中13个种及新变种植物,极大丰富了植物志雪胆属的内容。1983年完成中国植物志雪胆属部分的编写,1990年完成云南植物志第六卷雪胆属的编写任务。
1976年植化室聂瑞麟在昆明地区发现了高蜕皮激素含量的植物露水草,为了使这一珍贵的植物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1977—1983年对露水草进行了引种栽培研究。通过对分布区的调查、观察及引种试验,摸清了它的生态习性和生物学特性,引种栽培取得了成功,为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做出了成绩。
1982年由国家农业部牵头从加拿大引进西洋参种子,全国多家药材种植基地先后引种,我得到了北京植物园支援的西洋参种子,由于60年代我曾学习过人参栽培技术,因此对西洋参的引种很感兴趣,在昆明植物园试种2年后,决定将它推广到我省适宜地区,我选择了丽江县鲁甸乡拉美容药场,拉美容药场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有栽培人参的历史,属地方药材公司领导,在拉美容药场有利于种植技术的推广,同时有利于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拉美容是个相对封闭的地区,距鲁甸镇7公里,由于山高路险,受当时交通的限制,步行需要4个小时。1984—1989年这几年中,几乎每年有一半时间在这里度过,我与药场职工、当地老乡关系融洽,西洋参栽培试验中要求施行的各项技术管理措施执行得十分到位,拉美容药场引种西洋参的生长状况、单位面积产量及产品质量等在全国同行中名列前茅。1987年8月由省科委主持通过了项目成果鉴定。1990年5月“云南引种西洋参”通过国家卫生部一类药材新药检审,获西洋参生产申请证书。其西洋参皂甙含量大大高于国标,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1990年春受日本高砂香料公司委托进行除虫菊栽培试验,要求解决原料生产技术和选育良种,通过试种及多项栽培试验,成功解决利用种籽快速育苗、丰产栽培技术,我们在昆明近郊农村选点规模化种植,取得平均亩产干花100公斤的高产记录,质量达标,同时完成了良种选育目标,选择出良种的菊酯含量普遍高于1%。1996—1998年由于得到云南省科委国际合作处和高砂公司的继续支持,又着手进行除虫菊的良种繁育与保存,利用组培技术解决除虫菊优良种质的保存技术取得成功,并申请了专利。
1999年又为配合植化室新药研制任务,解决灯盏花野生原料供应不足,要求解决人工栽培技术。通过试验完成野生变家栽的研究后,由我所植化室、本课题组与生产企业合作,共同申请了省发改委的国家高技术应用推广项目,在滇南建立灯盏花原料生产基地,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生产质量规范(GAP)指导原则,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以保证新药原料质量安全。
多少年来在实际工作中我并非一帆风顺,由于我对药用植物引种栽培研究有着特殊的兴趣,虽然有时候几个课题交叉进行工作十分繁忙,但是我始终热情满怀,机遇总是留给有毅力的人,我就这样以任务带学科,顺利完成一项又一项工作。1997年底年届60岁退休,但又被返聘至2006年,就这样在紧张,忙碌、兴奋中走过了48个年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亘古及今的普遍真理。1987至2000年我曾参与或主持的各研究课题如茄科植物、葫芦科植物雪胆属研究、露水草栽培、西洋参在低纬度高海拔地区的引种。除虫菊以及灯盏细辛的引种栽培研究都取得了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委、澳门赌场、云南省科委、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TIPS)及香港世界华人重大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颁发的奖状及证书共十一项(详见昆植成员信息表2008.4)这是对我多年来工作的鼓励和鞭策,告知我所从事的研究方向是正确的,告诫我应当戒骄戒躁。这些奖状和荣誉不是给予我个人的褒奖,而是献给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昆明植物研究所给我提供了学习机会,提供了科学实践的舞台,使我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我感到高兴的是我的一生与昆明植物研究所紧密相连,我最有作为的时光在这里度过,与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岁月共同奋斗,共同进步。
岁月如歌五十年的时光转瞬即逝,如今我已‘卸甲归田’,退出工作舞台,过着平静而安定的晚年,‘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感谢党和国家,也感谢昆明植物所各位领导及年轻一代同事们,十分高兴能与你们一起参加所庆70周年盛会。祝愿昆明植物研究所全体员工同心同德,众志成城,今后一定能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