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散文欣赏
“钱学森之问“引发的思考——纪念钱学森活动的几点感悟
  文章来源:电子学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1-12-15 【字号: 小  中  大   

 钱学森,1911年出身在上海,1934年以优异成绩从交通大学毕业后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空气动力学,师从当时的火箭权威冯·卡门,1955年,突破各种阻挠回国,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9年,钱学森于北京逝世。钱老早年的事迹已被广为流传,成为中国科技学人品质风格的典范,但钱老在终年之前以老迈之躯多次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所提到的忧虑和疑惑,也就是所谓的“钱学森之问”更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思考。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2009年8月6日,与温总理的最后一次见面中,他依然说:“培养杰出人才,不仅是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

从百年前梁启超“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的论断,到当代的“钱学森之问”,历史告诉我们,教育从来就不是教育者单方面筚路蓝缕的专项工程,而是承载着民族希望的百年大计,是实现社会理想的基础舞台。

就目的而言,教育体系需要立足于社会需求,但同时又不失前瞻性,基本目的是传授性教育,起到知识传承的责任,高层次目的,则是具有独立精神支撑创造性教育,通过发展和改进现有的认知体系、促进社会发展,这样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就实施方式而言,教育体系需要积极融入社会,同时又需坚持独立精神,在经济潮流冲击一切的今天,活跃的商业气息和市场环境无处不在,其间所夹杂的喧嚣和浮躁必定会打破传统校园的宁静,要在这样的环境下仍坚持教育的本性不受干扰,就更需要重视品性蕴育,要培养出学生坚毅的意志和强大的自信心,能够置身物欲而不被侵蚀、直面压力而不折腰、坚守真理而不退却。这样的教育体系更具有自我修复和进化能力,更能支撑和促进社会经济和道德的发展。

教学体系需要以塑造学术性格、创造学术氛围为主,所培养的人才通过融入改造环境,能够在所处环境中植入自己的理念和风格,从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起到感染和引导作用。另外,重视教育不是简单的经济投入,也不是单纯的政策倾斜,而需要培养尊重教育和关注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需要开放的教育管理体系和尊重学术的社会气氛,不至于让教育和学术沦为行政权力的木偶和商业活动的玩物。

以上所述既无精确的数据佐证,也没有严密的逻辑推理,仅是自己不成熟的几点浅见而已,希望能够在对教育改革的呐喊声中加入点滴游丝。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澳门赌场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