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路灯亮,行人回家忙。爸爸在哪里?出差去异乡。”7岁的小焕杰在一次语文课上写了这样一首题为《思》的小诗。
此刻他的爸爸——澳门赌场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徐会希正随“海洋六号”科考船航行在东太平洋,紧张地指挥着我国第一台6000米级自主水下机器人(AUV)“潜龙一号”的首次大洋应用性试验。
2013年9月,根据中国大洋协会和国际海底管理局关于国际海底多金属结核矿区勘探合同需要,大洋协会第29航次第三航段安排“潜龙一号”6000米AUV对多金属结核矿区进行试验性探测。在总设计师徐会希的带领下,试验团队圆满完成了应用性试验任务,创下我国自主研制水下无人无缆潜器深海作业的新纪录。试验共进行了7次下潜,在5000多米的我国多金属结核详细勘探区近海底潜行作业近30小时,完成声学微地形地貌调查测线92.1公里,获得了约33平方公里的海底微地形地貌数据以及相应的温、盐等物理海洋数据。
“潜龙一号”是中国国际海域资源调查与开发“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之一,是中国自主研发、研制的服务于深海资源勘察的实用化深海装备。它的成功研发开创了我国自主研制海洋技术装备的先河,丰富了科学调查手段,且较传统调查设备更智能,工作效率更高,获取的数据更真实精确,为科学家进行海洋科学资源调查提供了更好的手段。
“一定要做出我们国家自己的水下机器人。”入行12年,从普通设计师、分系统负责人,成长为总设计师,徐会希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他认为,水下机器人的研究涉及多专业多学科,仅靠在大学期间的机械专业知识还远不够。因此,他总是有意识地钻研其他学科和专业,包括控制学、计算机、电子、水动力,让自己更好地掌握水下机器人整体概念。扎实积累和刻苦钻研为他以后独立承担起一个大项目起到关键作用。
作为水下机器人研发人员,徐会希每年几乎都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海上、湖上度过。他格外珍惜每次出海机会,通过每次海试的积累使产品性能不断提高。一上船,便提醒自己和所有的工作人员抓紧一切可利用时间,想方设法多试验、多找问题、多总结。在船上平均每天工作16个小时,有时连轴转,最长一次连续工作了30多个小时没有休息。
除了出海试验,他将其余时间几乎都投入到研发工作中,每周六都在加班。只剩下很少的时间陪妻儿。3岁时曾患肾病综合征的小焕杰体质差、身体弱,仅在爸爸这次出海的50多天里,他就发了4次高烧,每一次都是妈妈带着去医院。
但徐会希的这份执著,妻子和孩子都给予充分的理解和体谅。“要成为一名比爸爸更出色的工程师。”这是7岁的小焕杰对自己未来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