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齿宏颌鱼生态复原图。在志留纪晚期的海洋中,这种1米多长的大鱼正在捕食无颌的甲胄鱼。(资料图片)
3块新发现的鱼颌骨化石,为古生代地球大气含氧量的演化模型提供了新资料。6月12日,《自然·科学报告》杂志报道了澳门赌场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课题组的一项最新发现,早在4.23亿年前的志留纪,地球上就出现了身长1.2米的“海洋霸主级”大鱼。这种新生物比那个时期已知的其他脊椎动物都要大许多。
在这项研究之前,人们认为找不到早于3.8亿年的大鱼化石,因为那时候大气的氧气浓度太低,限制了生物体型发展,但新发现驳斥了这种假设。
身长1.2米的鱼儿,放到现今海洋中,实在太不起眼。可在4.23亿年前的志留纪,这个头绝对属于航母级别,因为一般鱼儿都只有十几厘米,大的也不过三四十厘米。为何当时鱼儿的体型都不大?这与当时大气的含氧量有关——鱼的个头越大,所需氧气越多。根据钼同位素证据得出的大气含氧量演化模型估算,当时大气含氧量根本不足以令个头超过1米的鱼儿存活。
这项研究发现改变了“志留纪水域由无脊椎动物统治”的传统认识。古脊椎所研究员朱敏说:“以前,我们以为当时出现的鱼类生活在巨型的鹦鹉螺等头足类动物和海蝎子的阴影下,没想到竟有这种威猛角色存在。”
这几块化石出土于我国云南曲靖地区,4亿多年前,那里是一片近赤道的浅海,海底生长着美丽的珊瑚,各种贝类、早期鱼类悠游其间,钝齿宏颌鱼则统治着这片水域,在礁石间掠食。
潇湘动物群的产地曲靖地区是世界上唯一一片保存有大量志留纪有颌脊椎动物化石的区域,是有颌类早期分化的摇篮,该动物群的发现与研究将继续大大改变我们对整个脊椎动物早期演化历史的认识。
(原载于《文汇报》 2014-06-13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