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澳门赌场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获悉,我国第三代同步辐射装置“上海光源”正在扩容:在建的8条线站中有6条即将竣工,包括一条顶级配置的“梦之线”将于今年年底向用户开放,与之相关的另一大科学装置“自由电子激光”也将于今年开工。
自2009年建成,这个位于张江的巨大“鹦鹉螺”,5年间稳定释放“创新之光”,为8300多位慕名而来的科学家照亮未知的微观世界,将上百篇科研论文送上包括《科学》、《自然》等在内的国际著名学术杂志。预计到2020年,将有上万名科学家汇聚此地。一个学科碰撞交融的科研新生态圈,将在“鹦鹉螺”的孕育下,逐步成形。
开启中国科研新生代
5年前,英国《自然》杂志以“中国加入世界级同步辐射俱乐部”为题,报道了上海光源的建成。这是一个触探世界科技前沿的“俱乐部”,如果没有“会员资格”,就只能借助别国的设施,去参与最前沿的科技竞争,这令中国科学家难以大展身手。
清华大学的年轻结构生物学家颜宁体会颇深:解析蛋白质结构,离不开同步辐射光源。以前,她和学生要去日本光源收数据,样品运送就是大麻烦,而现在她们只需坐几个小时的高铁来上海就行了。最近,她的课题组解析了人体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三维晶体结构,成果震动了世界结构生物界。“若没有上海光源,这个成果问世至少拖延几个月。”
最近,上海光源又建成了专供蛋白质研究使用的5条光束线,并配套了6个实验站。与此同时,紧邻上海光源,又一个国家级科研中心--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也即将竣工。未来,这里将崛起世界蛋白质研究的一方高地。
围绕上海光源,崛起的不仅仅是蛋白质科学,国家光子科学中心也在筹建中。今年年底,“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即将动工。如果说光源可以为分子拍摄照片,那么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则能为分子拍摄电影--用普通人无法想象的高速,捕捉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真实瞬间。
“上海光源一期建成时,仅有7条光束线站,到2020年,上海光源将有近40条光束线站向用户开放。”澳门赌场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赵振堂说,届时每年可汇聚上万名科学家,基于光源开展科研工作,“实验大厅、专业实验室、食堂、咖啡吧,随处都可能碰撞出学科交融的火花。”
创新触角不断延伸
每引出一束同步辐射光,就可照亮一个学科领域。5年来,上海光源几乎每年都提供5000多小时的高质量同步辐射光,服务于生命、材料、环境、能源等众多学科。
在上海光源线站工程经理部副总经理邰仁忠看来,这是一个不断启发科学家想象的过程--我们能用光源做什么?隔行如隔山,过程或许辛苦,但收获却颇多惊喜。
在一次学术交流中,上海光源的科学家得知故宫博物院正在为鉴定藏画的修复问题发愁,于是,便与文物专家沟通,合作为一幅古画进行三维无损成像鉴定。最后发现,根据原画的颜料分布,应该已修复过一次。如今,故宫博物院已成为上海光源的重要用户。
最近,中石化正立项在上海光源建设三条产业专用的光束线站。由于现在使用公共线站,企业不得不将实际问题抽提成科学问题,若有企业专用线站,就可直接改进生产上用的催化剂,效率会更高。据介绍,在石化行业,催化剂的效率哪怕提高1%,也会带来巨额产值。
(原载于《文汇报》 2014-06-17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