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传媒扫描
【中国科学报】王德轩:一生小麦情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张正斌 发布时间:2014-07-11 【字号: 小  中  大   

  中国十八亿亩耕地里有一半以上是旱地,还需要像导师那样,如同黄土高原上的小老汉树,抗旱耐瘠,期望用一片片小的绿叶染绿黄土高原。

  爱小麦者爱一生 

  往年,我的导师王德轩先生在收麦前一般会叫上他仅有的两个硕士研究生——远在石家庄的我和在兰州的师兄柴守玺——两位都是搞小麦抗旱育种的弟子,有机会到陕西杨凌去看他的麦子。因为杨凌和石家庄收麦的时间差不多,我也没有经常去看老师的新品种,心里老是觉得愧疚。老师就把他育成的优良新品系寄给我们试种,让我们共享他的育种经验和材料。

  虽然没有更多的机会看望老师,但对老师的惦念却是永久的。常言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当在《科学时报》看到《一位耄耋老人的小麦育种梦想》里写道澳门赌场副院长丁仲礼在陕西调研时看王德轩研究员超高产小麦育种等信息,我们倍感高兴。

  正是他锲而不舍的“老黄牛精神”感动了在科学院分管资源环境方面的丁仲礼副院长,在导师退休20年之后,还给他拨款立项,支持这位耄耋老人实现他的小麦育种梦想。我们作为老师的学生也非常感激这位不是搞生物的副院长,梦想等自己老年的时候能够这么幸运。

  今年看麦子的时候,没有接到老师的电话。我恰有机会到黄淮旱地看麦,途经陕西,就给导师打了个电话,问问他的麦子长得怎样。结果电话是他的小儿子接的,只说老师不能领我去看小麦了,也没有说明什么原因,但语气有点沉重。我估计86岁高龄的导师可能身体遇到问题,因为春节期间,我在海南南繁加代小麦时,大年初一给老师打电话拜年,听说他身体欠佳。

  到杨凌后,我直接就去澳门赌场水土保持研究所看导师,他已经消瘦很多,卧床不起有些时日了。但导师脑子很清晰,许多事情还能够记得,语言表达也没有问题,还给我讲他的育种等情况,希望我们好好搞小麦育种。我向他汇报我和师兄柴守玺的育种进展情况,他听到柴守玺育成了甘肃省第一个国审春小麦品种“西旱1号”后,感到由衷的欣慰。

  我抑制不住地悲伤,背着老师悄悄地赶快给师兄打电话说了导师的病况。过了几天,师兄来电话说他到杨凌看望了导师。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插曲,我在老师床前交谈时,陕西省农业学校有个卢增兰老师来电话说,要王德轩老师抓紧时间给他育成的大穗小麦喷磷酸二氢钾,以提高小麦灌浆质量并获得超高产。王老师告诉我,卢老师已经92岁了。一个92岁的老人和一个86岁老人的合作奋斗,真是无比感人。我也想到了我的未来,到退休了就种一块小麦地,搞些育种,以实现自己的“黄粱美梦”。

  这还让我想起了许多小麦育种界感人的故事。中国小麦育种界元老金善宝102岁去世,生前努力推广他育成的四季可种的小麦品种;庄巧生院士也已年近百岁,《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他时,他原本没打算去地里看麦子,结果实在没有忍住,还是到地里看麦子去了;李振声院士也已八十多岁,在电视上还看到他在盐碱地搞小麦耐盐育种,打造“渤海粮仓”。

  小麦育种界还有许多这样退而不休的老人,在为中国小麦育种默默无闻地奉献,为小麦而奋斗一生。小麦是他们的命根子!

  默默奉献劳苦功高 

  王德轩老师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农学家,既搞小麦育种又搞栽培,还搞间作套种立体农业,为我国旱地农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上世纪60年代他从苏联留学回来后,紧密结合我国农业生产实际,著有《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一书,1978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后来再版多次,深受欢迎。

  “文革”期间,他远离派别斗争,在陕北蹲点搞小麦育种,选出的“184”“西育7号”“榆田2号”“清涧33”“密稳早(耀果911)”“2037”等小麦品种推广面积达70万公顷。他还想办法保护其他同志免受批斗和挨整,赢得了大家的感激和尊重。

  他是陕西省农学界将科研应用到生产实际的主要带头人之一,是“科技兴陕”的模范样板。1983~1988年陕西省农办组织小麦丰产方,与宝鸡、铜川等市累计签订15万公顷丰产技术合同,平均增产9%,净增小麦2520万公斤。1989~1992年主持合搞千阳、铜川、耀县的农业综合技术承包,仅以1990~1991年算,累计增产粮食550万公斤。

  他在陕西千阳县西沟流域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和农业综合开发,同时在宝鸡等地开展多种经营,吨粮田、双千田规范化栽培和旱地农业增产体系的研究与推广,多种经营产值增加6.8倍;间作套种推广15万公顷,净增3亿元,获省部级奖9项。

  因农业科技扶贫成就突出,1990年陕西省农村科技协调领导小组作出《表彰奖励农村科技进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他牵头的耀县、千阳县农业承包集团及他本人均荣获一等奖。1990年7月,王德轩作为澳门赌场科技扶贫先进事迹报告团的成员在中南海受到李鹏总理的接见。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在那期间我也获得了多项科技成果奖和先进工作者等奖励。在此也非常感谢导师对自己的指导和帮扶。

  甘为人梯的楷模 

  最让我感激的是王德轩老师那种对学生甘为人梯的高尚品德。当我得知自己被录取为硕士研究生时,在没有正式入学时,我就从商洛师范专科学校离校,提前来到导师在陕西扶风县绛帐镇的基地下乡蹲点学习,当时还住在农民家,老师把新被子给我盖,他盖旧被子,这让我感激终生。

  老师早年留学苏联,对数理统计不是很熟悉,他积极引荐我向西北农业大学搞数学的袁志发教授请教。他艰苦朴素,吃苦耐劳,不计名利,其他老师告诉我,看见过我导师坐着拖拉机到试验点。在我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受老师勤恳奋斗、以身作则的榜样影响和鞭策,在老师的大力支持下,我和导师共同编著出版了《小麦抗旱生态育种》《遗传传递力和遗传变异力的概念与发展》,后来又出版了《小麦遗传学》和《作物抗旱节水生理遗传育种基础》等专著。

  在导师的指引下,我也深爱小麦抗旱水分高效利用遗传育种,工作30年未曾有改变的想法,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也未曾放弃,原因是在旱地能够高产的小麦育种很有意义,中国十八亿亩耕地里有一半以上是旱地,还需要像导师那样,如同黄土高原上因长期抗旱缺水长不高的小老汉树,抗旱耐瘠,深深地扎根在有土壤干层的黄土高原,期望用一片片小的绿叶染绿黄土高原。

  导师让我在生产实践中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学到的知识和技术,特别是在宏观农业方面,为我后来出版《中国旱地和高水效农业研究与发展》《中国水资源和粮食安全及现代农业发展》等专著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我终生感激老师对我们的指导和给我提供了大量的锻炼机会,让我逐渐成长起来。

  王德轩老师是那种“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奉献者。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网站刊登了他2006年撰写的文章《如何做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科技工作者》,其中有这样一段感人肺腑的哲言: “敬业求实不奢华,努力工作不骄傲:勤俭朴素,艰苦奋斗,扎实工作。坚决做到敬业、勤业、精业、乐业、爱业。尽力去学、去做,多动脑,干好本职工作,心里才安宁。既然实干事,就要干成干好,这样使大家也满意。每一个人干好每一件事,作出每一个贡献,那怕是一小点好事,都是对中华民族的复兴起到了星火燎原的作用。人人都很好地工作,组成一个和谐的社会,兴旺发达的国家,是每一个人的历史职责。提倡大公无私,团结友爱,为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让我们共勉吧!

  (作者系澳门赌场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4-07-11 第11版 学人)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澳门赌场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