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传媒扫描
【中国海洋报】“蛟龙”号成功进行航次首潜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报 朱彧 发布时间:2014-07-17 【字号: 小  中  大   

  7月16日凌晨1时(北京时间7月15日23时),2014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第35航次)科考队抵达第一航段作业海区,并在位于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采薇海山区,进行了本航次第一航段首次下潜——工程下潜,这也是“蛟龙”号的第75次下潜。潜航员傅文韬驾驶“蛟龙”号与叶聪、何震在海底近10个小时,圆满完成所有预定工作内容,首战告捷。本次下潜最大下潜深度2424米,下潜位置在采薇海山南侧山顶。

  当地时间7时,全体人员就位;7时28分,“蛟龙”号被布放入水;7时35分,潜水器开始下潜;8时54分,下潜到最大深度2424米,并开始海底作业。傅文韬等3人分别进行了潜水器功能和性能检测,开展了微型遥控潜水器试验,采集了富钴结壳、插管沉积物样品和近底水样,并拍摄到十腕海星的高清图像。15时46分,“蛟龙”号抛载上浮;17时08分,被回收至甲板。

  本次下潜主要进行了潜水器系统功能复核,对潜水器搭载的微型遥控潜水器各项功能进行验证,达到了预期效果。潜水器沿高差约900米的山坡对预定测线上的巨型底栖生物、富钴结壳、岩石等进行了近底观察,并利用测深侧扫声呐对海底微地形进行测量。

  “蛟龙”号试验性应用科考队专家表示,根据潜水器在海底开展的调查分析,该区域以沉积物为主,富钴结壳分布较少,以砾状结壳为主,少量板状结壳,同时存在大量碎石,说明此地貌单元不利于结壳生长。巨型底栖生物以海星、鱼、虾为主,固着生物海绵和珊瑚极少,表明海底地形对富钴结壳和巨型底栖生物分布有明显控制作用。

  据了解,此次作业区位于麦哲伦海山区中部的采薇海山富钴结壳勘探区,履行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富钴结壳勘探合同》的义务。富钴结壳是一种富含钴和其他稀有金属的海底铁锰氧化物,集中生长在没有沉积物覆盖的海山、海底和海台的斜坡和顶部,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前景。

  根据“蛟龙”号现场指挥部决定,当地时间7月17日,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海洋生物学家王春生将搭载“蛟龙”号下潜到采薇海山区。除王春生外,另外两名下潜人员为潜航员唐嘉陵和工程技术人员李宝钢,下潜深度约为2800米。

  此次下潜以科学应用为主,主要任务是近底航行,观察、拍摄海底巨型底栖生物和富钴结壳高清视像,采集巨型底栖生物、富钴结壳、岩石、沉积物样品和近底层水样,在载人舱内拍摄潜水器布放、下潜、坐底、上浮、回收等过程,同时择机开展潜航员生理心理测试。

  (原载于《中国海洋报》 2014-07-17 第1版)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澳门赌场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