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78年考入科大的,当时科大是全国青年学生热切向往的科学殿堂。这当然不是因为科大当时的条件最好、师资最强,恰恰相反,经历了文革期间从北京迁往安徽合肥办学的惨重损失,学校的师资队伍、办学条件都处于极其薄弱的境地。围墙到处是缺口,农民家的牛经常踱进校园悠闲地吃草。当时学校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数量,远远少于诸多名校,甚至连同城的安徽大学都不如。但在科学春天的大环境下,校园里充满了崇尚学术、追求知识、向科学进军的激情,科大人以首创少年班、研究生院,在高校中建设第一个大科学工程等一系列创新举措,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可以说,创新在科大50多年办学历程中无处不在,它已成为科大文化中最为显著的一个标签。
不过,创新作为一种外在的表现形态和行为特征,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着深刻的内在驱动力。我认为,科大人的创新精神源自对办学使命和理念的坚守,源自一种文化的自信与传承,而这个办学目标和理念就集中地体现在科大的校训“红专并进、理实交融”中。
科大的校训源于首任校长郭沫若作词的科大校歌《永恒的东风》。1958年建校之际,首任校长郭沫若亲自起草校歌歌词,还请吕骥先生谱曲并到校教唱。从此,“迎接着永恒的东风,把红旗高举起来,插上科学的高峰”、“又红又专,理实交融,团结互助,活泼英勇”的雄壮激越的旋律,就一直回荡在一代代科大人心中。
用今天的话来讲,校歌里所唱的就是科大人的“中国梦”——创新报国,把红旗插上科学的高峰!而“红专并进,理实交融”则是科大人实现这一梦想的方法论。“红专并进”强调品行操守与业务技能的相得益彰,“理实交融”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我想,这正是塑造德才兼备、素质全面的创新性科技人才所必备的两大基石,也是新时期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然,也有人对科大的校训不以为然,认为它的年代色彩太浓,但我想任何一所大学都会与生俱来地打上时代的烙印,这正是校史的真实面貌。更何况这八字校训中所阐释的科大人的价值追求、办学理念,在办学实践中一以贯之,从来就未曾改变,它已经深深融入科大的文化血脉中。
回顾科大的办学历史,第一代科大人是当初创办科大的郭沫若、华罗庚、钱学森等科学大师和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等开国元勋,他们为学校注入了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强国报国的革命情怀,是科大校训的奠基人;第二代科大人是在科学报国精神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早期青年教师和毕业生,是科大校训承上启下的关键,他们在我国科技、教育、国防等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赵忠贤院士就是这一代科大人的典型代表;第三代科大人是改革开放年代意气风发的新生代,他们不仅深受校训精神的熏陶,而且更具有广博的国际视野,在国内外学术、经济、金融、IT等领域群星灿烂,如潘建伟、杨元庆、庄小威、邓中翰等。
可见,科大的校训并没有因为它的时代印记而褪色,它所阐释的把国家和民族的事业永远放在心上的报国之情,在任何困难条件下永不服输的自强精神,学术优先、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50多年来深深地锲刻在一代代科大人的心中,已经成为科大人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这样一个说法:一个人有两个出身,一个是家庭的出身,另一个是大学出身。这说明大学在人的一生中所烙下的印记是非常深刻的,大学的经历影响人的一辈子。好的大学实际上是一个人生的熔炉,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品德修养、待人接物的行为方式等,往往是在大学阶段基本成型的。这正是世界著名大学受人尊敬和景仰的根本原因,因为每一所著名大学都有它独特的文化个性和传统,是一个特定的熔炉——校训,就是大学的精髓所在。(侯建国 澳门赌场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原载于《中国青年报》 2014-07-29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