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传媒扫描
【工人日报】航天追梦人
  文章来源:工人日报 陈俊宇 常武权 发布时间:2014-08-26 【字号: 小  中  大   

“这点困难算不了什么 , 我希望能多做点事”——全国劳动模范、澳门赌场院士余梦伦

  满头银发的余梦伦院士在航天领域是一个至今还在奋斗的传奇践行者。50多年来,在我国航天科研生产一线,从近程导弹到洲际导弹、从低轨道火箭到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火箭的各种弹道设计中,余梦伦的身影几乎定格在每一个科技前进和突破的画面里。

  五十四年的坚守者

  每一个时代的进步,每一份成绩的突破,都需要有人坚守。

  余梦伦正是这样一位坚守者。他把生命的根牢牢扎在工程研究的第一线,一干就是54载。

  余梦伦1960年进入原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长期在航天第一线从事火箭弹道科研设计工作。早在1979年,他就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9年当选为澳门赌场院士,现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第一设计部研究员,余梦伦班组荣誉班组长。他当过最大的“官儿”就是工程组组长。然而就是这个班组长,凭借着精雕细琢、任劳任怨、顽强坚韧,筑起了一条“通天路”。

  1960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的余梦伦跨进了中国航天的大门。那时计算机技术还比较落后,弹道计算靠的是只能做加减法的手摇计算机,计算一条在今天只需一秒钟不到即可完成的弹道,在当时就要花上两个多月的时间。

  有一次,余梦伦在摸索弹道设计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棘手的技术难题,为了尽快验证自己的设想和解决方案,在后续数周的时间里,他几乎一刻都未曾离开过那台手摇计算机。一次次计算、一次次修改,在计算机摇柄无休止的转动过程中,时间也在悄然流逝。

  当余梦伦抱着一叠的数据报告与同事交流分享时,人们这才惊奇地发现,一向清瘦的余梦伦,右臂似乎比以前“粗实”了许多,原来余梦伦在几乎不间断地转动计算机摇柄的过程中,由于长时间过度劳累,右臂已经严重肿胀。当同事和家人劝他要注意身体时,他淡然地说:“这点困难算不了什么,我希望能多做点事”。

  难能可贵的是,余梦伦将这种摇肿胳膊的劲头在一线岗位上一直保持了54年。

  谁都知道一线最辛苦、科研最难干,但航天事业的发展需要退去浮躁、坚守学术,需要精益求精、心无旁骛。为了这个梦想,余梦伦推掉了一次又一次离开一线岗位的机会,把自己永远定格在最低调、最前沿的位置上。

  如今已76岁高龄的余梦伦院士,依旧不辞辛苦,与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一道坚持工作在科研生产第一线,新一代火箭成功立项、空间交会对接任务顺利实施、未来运载火箭发展规划都包含着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地付出。

  危机时刻的坚定者

  1996年,我国采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美国的亚太一号A卫星,经济和政治意义都非常深远。发射前,美方提出发射安全问题不解决,美方人员不愿来中国参加发射工作。余梦伦在对飞行弹道安全方案进行了深入的计算分析后,得出了安全方案是可行的结论,他以深厚的理论基础、充分的数据和大量的图表,说服了美方专家。

  当火箭点火起飞后,火箭的安全控制系统却显示出了“异常”。按照常规的做法,这时的火箭和卫星都应该是炸毁的,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会使我国在经济上蒙受巨大损失,而且在国际上的信誉也将一落千丈。危急时刻,余梦伦沉着果断,根据地面接收到的实时测量数据,经过快速缜密分析,他毅然做出了火箭飞行正常的定论,建议火箭按正常程序飞行。在场的人们都知道余梦伦说话的分量,飞行安全指挥听取了余梦伦的建议,火箭准确无误地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快速做出火箭正常飞行的分析判断,需要深厚的技术功底;向指挥官建议火箭正常飞行,则需要承受相当大的压力,这一勇敢的决定标明着他的智慧与负责任的态度。

  世俗名利的淡薄者

  人们赞美余梦伦,信赖余梦伦,给予他从优秀共产党员到全国劳动模范,从博士生导师到澳门赌场院士等数不清的荣誉。但是最让人敬佩的是他奉献的精神、淡泊的心态、无私的作风,这从别人对他的评价就可见一斑:

  领导评价他:50多年,老余从不向任何人说困难,也从不背地里抱怨任何人,用“德高望重”形容毫不过分。合作多年的老战友感叹:老余总是在课题最艰辛的阶段接手,等快出成果了,他就将整套方案交给其他人;他拿出来的东西不仅仅从不出错,还标出一般人没考虑到的地方,让人心服口服。一批又一批学生说:余老师对我们毫无保留,作为他的学生,我们感到太幸运了。人们说到他时无不真情流露。

  50多年来,余梦伦无需粉饰的一贯作风足以使他赢得所有人的敬佩。

  他自己只是谦虚地说,“我适合这份工作,更热爱这份工作,它给我带来很多很多快乐。”

  航天文化的传播者

  如今已76岁高龄的余梦伦院士,依旧不辞辛苦,与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一道坚持工作在科研生产第一线,把自己多年的所学与所悟手把手地传递给年轻人。

  余梦伦院士目前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部参与许多型号的总体工作,事务十分繁忙,但他仍对航天科普等公益活动很热心。2012年春节期间,他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时间,认真准备将在中国科技馆主讲的航天科普讲座材料。

  事实上,在各个科技馆、大学校园,经常出现余梦伦院士为小朋友、大学生讲座的身影,一次讲座大约2个小时,但是为了保证让大家听得懂、有所得,他经常要把已有的成熟材料一遍又一遍地完善,一遍又一遍地预讲,以求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

  用余院士自己的话说:“为了能更好地服务大家,多付出一些无所谓”。

  采访手记

  卓越与平凡,似乎是一对反义词,可是,在余梦伦身上,却完美融合。

  作为采访者,我们在余梦伦为航天事业作出的突出成绩中看到了卓越。

  然而,真正震撼我们心灵的是他朴素、平凡的职业观。已经走过76载的他,只坚守了一个岗位,只设计了一条轨迹,依靠着如此简单、平凡地执着,他在恪守的岗位上创造了成绩和荣誉。

  在自己的岗位上,他度过了54载春秋;在这条轨迹中,他收获了丰硕果实。从如火的青春到满头的银发,人们信赖他、赞美他,给予他各种荣誉,但他把这些都看得很淡很淡,只是自谦地说,“我适合这份工作,更热爱这份工作,它给我带来很多很多快乐。”

  我们感叹他的人生传奇,他却用28个字诉诸平凡:“掌握外语、精通电脑、弄懂概念、勤记笔记、埋头苦干、捕捉灵感、自得其乐”。

  简单朴实,没有惊天动地,却有别样的震撼。在其中,我们看到了他勤勉工作的身影:严谨与执着;我们看到了他扎根一线的心态:幸福与纯真。

  余梦伦告诉我们,卓越并非一蹴而就的,通天的梯子,由无数平凡日积月累搭建而成。

  (原载于《工人日报》 2014-08-26 05版)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澳门赌场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