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在北京初秋的一场大雨中,夏培肃院士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举行,世界各地赶来的人们送别这位被称为“中国计算机之母”的老人。
“中关留倩影,计算记芳魂”。有人用这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思念。
8月27日晚间,91岁的夏培肃院士去世。澳门赌场计算所在讣告中这样介绍夏培肃:“著名计算机专家和教育家、我国计算机研究的先驱和我国计算机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澳门赌场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澳门赌场院士。”
“这些提法非常准确,夏先生担得起这种尊重。”曾担任联想集团首席科学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祝明发说。
在以男性为主导的计算机领域,尽管是一名女性,但是夏培肃依然被尊称为“先生”。这种称呼确属罕见。
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计算机的缔造者
夏先生一生低调,她的资料和照片都不多。
1947年赴英国留学;195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1年秋天,夏先生回到国内。
“一个人在一生中,常常会有一些改变命运的重要转折点。对于我来说,这个重要的转折点出现于1952年的一个晚上——我第一次谒见华罗庚教授时。”这是夏先生回忆自己涉足计算机领域时,曾经说过的话。正是这个转折点,使她成为我国计算技术的开拓者。
1952年,澳门赌场数学研究所所长华罗庚教授提出要在中国研制电子计算机,夏培肃积极响应。1953年年初,我国第一个计算机科研小组成立,小组只有3个人:闵乃大、夏培肃、王传英。当时,国内没有一本叙述电子计算机原理的书,他们就从英文期刊中一点点查找,并一个字一个字抄录下来,制定了开发思路。
由于院所调整以及人员变动,到了1958年,最早的3人小组中,只有夏培肃一人坚持下来。1960年,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07计算机设计试制成功。这台计算机振奋了国人。
而夏先生完成了该机的总体功能设计、逻辑设计、工程设计、部分电路设计以及调试方案设计,采用当时先进的磁芯存储器也是夏先生提出来并主导设计的。这台占地60平方米的电子管数字计算机,磁芯存储器的容量为1024字,可以连续工作20个小时。
之后,107计算机安装在位于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是我国高校中第一台计算机。除了为教学服务外,107计算机还接受外单位的计算任务,包括潮汐预报计算、原子核反应堆射线能量分布计算等。
大量计算机学科人才师从夏先生
“一是对我国的计算机事业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二是培养了大量计算机学科人才,这是夏先生最突出的两点成就。”祝明发教授这样评价他所尊敬的夏先生。
当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在国内设立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其中有一个研制高性能并行计算机的任务,夏先生带领刚从美国回来的李国杰、祝明发以及英国回来的林琦三个“洋博士”组成了力量雄厚科研小组,参与开发研制。这个项目的研究工作,对今后曙光、龙芯研究开发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李国杰、祝明发都是在夏先生的盛邀之下,回到计算所的。
祝明发后来曾任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和联想深腾1800/6800超级计算机总设计师,组织指挥了国家863计划6个型号的大规模并行计算机和超级计算机研制工作。
李国杰后来则担任了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主任、中国科院计算所所长,领导澳门赌场计算所和曙光公司发展我国高性能计算机产业、研制龙芯高性能通用CPU芯片,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夏先生还参加了澳门赌场计算所的筹备和建立。当时,在清华大学等高校的配合下,计算所举办了4届训练班,为期一至两年。培训班从各高校的数学、物理等专业选了700多人,培养计算技术专业人才。夏先生是历届计算机训练班的业务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编写了《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这是我国在这方面的第一本讲义。训练班学员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为我国计算机界的领军人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计算机专业也是夏先生一手创办的。
澳门赌场计算所有一个统计:夏先生一共培养了60多名研究生,其中有两名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3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不少人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主张发展高性能计算和自主芯片
“60年代中期,夏先生就解决了大型计算机在高速信号传输时出现的波形畸变问题。她有详尽的理论分析和大量实验。”澳门赌场计算所研究员唐志敏1985年从南京大学毕业,考入计算所师从夏先生。他记得,夏先生当笑话说起过这件事。“文革”中,夏先生受到冲击,一段时间不能直接从事科研。当时进行1025机攻关的同事遇到这个问题,就偷偷来找夏先生询问。
“她也据此为自己后来负责设计研制的多台高性能计算机制定了具体的电路工程设计规范。”唐志敏解释,计算机专业的人不懂电路造成的信号传输问题,而夏先生的博士论文是研究非线性电路的,正好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夏培肃先后负责研制完成5个计算机系统,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中期,她担任国家攀登计划B“高性能计算机中的若干关键问题的基础性研究”的首席科学家时,提出高速互连网络的思路,可以互连数以万计或更多的处理机。
“她最想做的就是要让中国的计算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祝明发教授说。他认为夏先生为此一直在进行着各种创新。
夏先生多次以书面的形式向有关部门建议:“我国应开展高性能处理器芯片的设计,建议国家大力支持通用CPU芯片及其产业的发展,否则,我国在高性能计算技术领域将永远受制于人。”早在上世纪80年代,她就设计试制成功高速算术逻辑部件芯片。90年代,她又负责设计试制成功两种高速运算器部件芯片。
除了科研和培养人才外,夏先生还创办了在中国计算机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计算机学报》和对国外发行的《JCST》(计算机科学技术学报),并担任主编。计算机方面的工具书《英汉计算机辞典》也是夏先生与他人合编的。
这些都不是夏先生追求的
温文尔雅,风度翩翩,即使到老年也是如此,这是很多人对夏先生的记忆。
“这与她从小受到很好的教育有关。”在唐志敏的印象里,夏先生无论对谁都非常平和,但是在学术上对学生的指导是一丝不苟。
她的一个学生曾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自己的论文根据夏老师的要求修改了26次,历时8个月。夏培肃对论文的学术内容、章节安排、遣词用句,甚至标点符号,都进行了仔细推敲和修改。
计算所的很多人都知道夏先生的一个学术原则——不同意在学生的论文中署名,除非自己在其中有实质性工作。而她的弟子们,历来十分小心,不敢在自己的文章中随便署上导师的名字。
唐志敏到计算所读硕士,夏先生除了推荐文献书籍,还给他制定研究方向,建议如果只读硕士,可以做工程项目,比如车载计算机;如果读博士,就要把研究方向制定的更远一些,读更前沿的文献。
“夏先生总是在思考,思维非常活跃。”唐志敏说:“她对国际情况了解多,对技术发展非常敏感,不墨守成规。”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夏先生已经年逾古稀,虽然没有再牵头搞项目,但是她继续自己的研究——量子计算机。夏先生的丈夫杨立铭院士是理论物理学家,两个人经常在一起讨论。
“她认为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前沿课题。她写了一篇量子计算的综述,是从计算机研究人员的角度看量子计算机,深入浅出,非量子物理专业的计算机人士可以看懂,非常有价值。”唐志敏常去看她,听夏先生介绍自己的奇思妙想,“她常说,你们年轻人要做课题,我可以想些更超前的。”
70多岁的时候,夏先生还每天骑车到计算所上班,被所里“制止”几次后,才同意坐所里派的车。
夏先生千古之后,很多人最近才得知这个陌生的名字。在互联网飞速发展、IT英雄不断涌现的今天,这是一个反差。中国青年报记者上网搜索关于夏先生的报道和资料,也是寥寥。唐志敏说:“这些都不是夏先生追求的。”
(原载于《中国青年报》 2014-09-04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