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锵和他收集来的最新稀土研究成果。
苏锵,1931年出生,广东广州人,中国稀土材料与化学专家,长期从事稀土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稀土元素分离理论研究,1995年当选澳门赌场院士,1999年开始任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83岁高龄 熟练运用电脑和英语
“稀土的应用非常广泛,小到每个人的衣食住行,大到国家的科技国防都离不开它。像你现在使用的手机、相机、眼镜,当中的屏幕、摄像头、眼镜片等玻璃制品,就是由稀土抛光粉进行抛光处理而成的。”刚一坐下,苏锵就指着记者随身带的几件物品说。尽管在北方工作学习了近50年,苏锵说话时仍夹带着些广东口音,他告诉记者,大学毕业时,最初的志愿并不是研究稀土,而是想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玉门搞石油开发。“当时国家号召我们振兴东北工业,最后还是去了长春,没想到,这辈子就与稀土结下了不解之缘。”
苏锵今年虽已83岁高龄,但他对新事物依然非常关注,他操作起电脑来非常熟练,对其各项功能了然于胸:他可以轻松访问国内外许多著名的数据库,他会通过平板电脑无线打印所需材料……近期他因身体不好,不方便到处奔波,家里的电脑就成为他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每天早上起来,他都会抽出固定时间浏览国内外稀土领域的最新学术报告、期刊杂志,看到有感兴趣的文章,他都会打印出来,并逐句解读。
苏锵少年时期饱受战乱之苦,他对那段艰苦的生活至今记忆犹新。苏锵7岁那年,正值日寇疯狂轰炸广州,为躲避战乱,一家人从广州逃到澳门,“在澳门我们都无依无靠,更不可能找到工作,一家人根本就没饭吃,一路颠沛流离,最后辗转到广州湾(今湛江市)。”后来,广州湾也被日本人侵略,苏锵家人已无处可去,不得不提心吊胆地躲逃日寇飞机的轰炸,苏锵告诉记者,那时敌机时常突袭,有一次,有颗炸弹就落到离他和同学几米远的地方,幸好没爆炸才躲过一劫。经历战火岁月的苏锵从小深深体会到弱国被欺凌的痛楚。
1948年,苏锵以优异的成绩同时被中山大学和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今华南师范大学前身)录取,权衡之下,他选择了报考中大的化学化工系,“当时广州物价飞涨,为了将来能找份养家糊口的工作,我最后还是决定选择应用广泛的化工领域。”
初出茅庐担当重任 与稀土“结缘”一生
新中国成立后,苏锵先后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继续深造。他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习勤奋,成绩在班里经常名列前茅。1952年大学毕业后,苏锵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支援东北搞重工业建设,最后被安排在澳门赌场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从事稀土研究工作。岁月匆匆,苏锵自己或许也没想到,他在稀土领域一耕耘就是半个多世纪的时间。
新中国成立初,百废待兴,科学技术人才非常缺乏,苏锵同一批化学化工系的毕业生刚到研究所,就马上接到了工作任务,“那时候,开采技术落后,工业建设非常缺乏石油,我们的任务是从煤中提取出石油,这就需要分离出独居石(稀土金属矿的主要矿物之一,常含钍、锆等)中的钍,用作合成石油的催化剂。”苏锵告诉记者。
而在当时,要从独居石中提取出钍元素,并满足合成石油催化剂所用,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为寻找独居石,他和导师到黑河考察探测独居石的蕴藏量。苏锵告诉记者,那时车内没有位置,自己就坐在车顶上,一路颠簸抵达,冒着严寒勘察独居石,“虽然大伙都很努力,但最后没探测到太多的藏量,直到我们往南边方向搜索,才找到了很多独居石。”1952~1954年间,初出茅庐的他,参加了从独居石提取钍和混合稀土的研究和建厂工作,所得的钍满足了锦州石油六厂合成石油所用催化剂的需要。
苏锵曾说,他与稀土始于一场偶遇,因为稀土的神秘,让他后来不知不觉沉迷其中。稀土中含有17种不同特性和用途的稀土元素,为了更好地发挥各种稀土元素的作用,苏锵等人需要解决如何有效地将它们分离出来这个难题。1958年,苏锵研究和综合了分级沉淀、分级结晶、氧化还原等分离方法,获得稀土17种元素中了除钷(Pm)和钪(Sc )以外的全部单一纯稀土;他还提出了工业用的铈的湿法空气氧化法和利用钇的位置变化来分离钇的原理和萃取法,提出了分离稀土的流程。
揭开稀土价值面纱
苏锵的电脑桌上放着一盏由稀土化合物制成的LED台灯,可以变换不同的颜色、亮度,每一种属性对应着不同的眼睛疲劳状态,这是他的学生研究团队设计的一款多功能台灯,既节能又简便实用,深得苏锵的喜欢。“稀土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发光宝库,这是稀土很突出的性能之一,稀土离子具有丰富的能级,能被不同能量的射线激发,从而发光,而且稀土还能在受热和光刺激的情况下发光。”苏锵院士介绍说。
苏锵告诉记者,“稀土有着非常奇特的光、电、磁、催化等特殊作用,只要使用一点点,就可以发挥出神奇的效果。”上个世纪80年代,苏锵对稀土应用的研究不断深入,他合成了一系列稀土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研究其光谱和发光性质与磁化学。近年来,他又利用我国丰富而廉价的稀土原料,先后成功研制出能发出绿光、蓝光、紫光、红光的长余辉材料,发光时间更长,发光亮度和耐光性更强,黑暗中肉眼可见达数十小时以上。这使我国稀土的分离和提纯技术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多年的不懈努力带来了硕硕成果,苏锵和研究团队制备出一系列用于固体照明的发光二极管(LED),等离子显示(PDP),场发射显示(FED)和长余辉(LLP) 的稀土发光材料,以及用作闪烁晶体和固体剂量器的探测材料等。
广东重稀土世界少有,是座巨大的宝藏
1999年,已年近七十的苏锵院士选择回广东任教,他告诉记者,自己是被家乡丰富独特的稀土资源吸引回来的,广东的稀土分布非常有特色,一是在粤北地区有大量的重稀土,二是广东的海岸线很长,蕴涵着丰富的稀土元素;广东的市场经济发达,科技成果转化快,省内多个市县都有稀土材料应用单位。“广东在稀土领域拥有的这些优势,把我吸引回来为家乡服务,希望可以调动各方努力,把广东的资源优势变为科技优势、经济优势。”
为了充分了解广东稀土分布特点,70多岁的他不辞辛劳,多次跋山涉水到南岭山脉周围的市县,实地考察稀土储备使用情况。苏锵告诉记者,虽然目前政府对稀土的开采、保护、勘测已作了许多保护措施,但乱开采、廉价低卖稀土等现象仍时有发生。而国际上把稀土称作21世纪的新材料,纷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经费进行研究与开发,对稀土原材料的争夺也会越来越激烈。
苏锵说:“稀土是人类光明的元素,发光和显示是广东的两大支柱产业,发展稀土产业对广东的经济和发展有很大作用。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稀土,对于推广稀土的价值,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唯一爱好就是背诗词
苏锵告诉记者,自己一生就谈了两次恋爱:一次是从广东去北方跟稀土开始“谈恋爱”;另一次是在长春跟他未来的妻子相遇谈恋爱。近年来,虽然苏锵逐渐退居二线,但他一天也没有放下稀土研究工作。他自制了一个“稀土资料柜”,按照不同的稀土元素分类成几十个文件夹,里面的资料是他从世界各地的学术期刊中搜集而来的最新稀土研究成果,每一份材料里面都留有他亲笔批注和评论的痕迹。苏锵告诉记者,虽然自己做了60多年的稀土研究,但仍远远不够。“稀土的17个元素就像是我的老朋友,它们都很有个性和特点,个个神通广大,有很多我们不为人知的应用前景;我跟它们打了一辈子交道,但分摊到这17个元素上面,每个元素其实也就两三年的研究时间。”眼下,苏锵仍坚持每星期去办公室两次,处理科研、教学上的事。
工作之余,苏锵唯一的爱好就是背背诗词,练练词句,他说这是自己陶冶情操、调解工作生活的主要方式,小时候他可以背出很多诗词来,到现在还有许多没忘。感性的他有时路上见到怡人的场景,都会忍不住吟上几句。
(原载于《广州日报》 2014-09-06 B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