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传媒扫描
【中国科学报】鲁甸救灾中的“观测兵”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贾媛媛 发布时间:2014-09-15 【字号: 小  中  大   

龙头山镇灾情监测专题图

卫星数据处理工作现场

对地观测研究团队同云南省地震局地震应急保障中心技术人员交流。

  兵贵神速,抗震救灾工作更是如此。

  8月3日鲁甸地震发生后2小时40分钟里,澳门赌场光电院对地观测部相关技术人员全部取消休假、进入应急状态,在灾害发生后19小时就向中国地震局快速提供了第一批数据,为在抢救生命的黄金时间有效开展救灾工作,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技术支持。

  应急观测,“快舟一号”显神通

  援灾场景像一帧帧画面回放……

  地震当日19时08分,对地观测部启动“快舟一号”试验卫星民用示范分系统应急响应,当夜完成对震中区域成像规划的制定与卫星控制指令上注工作,从8月4日起对地震灾区实施每日一次的连续观测,这是此次应急响应中唯一具备每日观测能力的高分辨率遥感卫星。

  8月4日22点,对地观测部接收并处理了首批“快舟一号”下传数据,并当即完成了数据的编目录入与共享。之后,“快舟一号”针对鲁甸地区的震中、龙头山镇城区、红石岩村堰塞湖、王家坡村山体滑坡、巧家县中部等受灾区域进行了14次成像,共获取影像产品百余景,这些影像在拍摄后1.5小时内便送达用户手中。

  解译分析影像数据能为一线救援工作提供重要指导。在向20余家用户单位分发数据的同时,对地观测部也组织技术人员利用获取的“快舟一号”影像数据对灾区主要交通道路受损情况、镇区房屋损毁情况等进行了解译。

  科技援灾,应急平台提供快速服务

  在此次鲁甸抗震救灾工作中,应急数据共享平台于8月4日启动,作为应急数据共享平台业务运行服务单元,对地观测部具体负责应急数据汇集、编目、查询、检索以及分发工作,并提供快速三维数据展示应急会商环境以及相关技术咨询服务。为了提升数据快速共享服务能力,对地观测部技术人员从优化数据发布流程入手,缩短用户数据挑选和下载时间,使用户在线获取数据时间缩短一倍以上,更好地满足了震时快速响应的数据需求。

  应急数据共享平台启动后,对地观测部在协调汇集数据的同时,主动同用户单位取得联系,于地震发生后19小时将汇集的第一批震区数据交到了用户手中,为救灾黄金期救援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及时的数据支持。

  随着应急数据的不断汇集,对地观测部先后向工作在地震灾区一线的云南省地震局应急保障中心、云南省地震局应急救援处、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以及国家减灾委等16个部委近40家单位提供了超过1700GB的灾区遥感数据。

  由于此次地震发生地区经济落后,当地道路及房屋破坏严重,大量区域无法到达,单靠传统的深入受灾一线开展现场勘察来完成地震烈度图圈定不仅风险大而且工作量极大。地震烈度图在抗震救灾工作中,不仅可以加快救灾速度,对于采取何种方式进行灾后重建也有重大参考意义。

  利用应急数据共享平台提供的大量宝贵的灾区卫星数据,云南省地震局技术人员基于对震前震后数据的判读和分析,及时了解并掌握了各区域的灾情信息以及次生灾害发生情况,4天内便完成了鲁甸地震烈度图的绘制,有效支持了前方地震应急救援工作。

  另外,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利用获取的数据进行了地震震中区地物破坏及次生地质灾害评估、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进行了道路等生命线破坏信息解译。这些灾情监测与评估工作,在鲁甸应急救援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科技救灾的技术支撑效果。

  在应急响应期间,对地观测部还承担了接待用户单位技术人员的工作,为他们及时提供一些技术咨询。前几天这里接待了从灾区一线赶来的云南省地震局地震应急保障中心技术人员,协助他们开展灾后评估模型建立工作。

  目前,应急数据共享服务工作仍在持续进行中,供用户单位开展灾后评估与分析,并支持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

  在应急数据共享平台启动的20多天内,对地观测部协调、采集灾区航天、航空遥感数据上千景,为灾情快速分析、救灾决策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充分发挥了应急数据共享平台的功能,展示了科技在救灾减灾中的巨大作用。(作者系澳门赌场光电研究院对地观测部科研人员,本报记者王晨绯对此文亦有贡献。)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4-09-15 第7版 窗口)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澳门赌场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