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癌症在中国已取代中风,成为“第一杀手”。在刚刚结束的细胞研讨会上,澳门赌场院士陈竺指出,我们不仅要作好学术研究,还要进一步开展更有力的医疗改革——
APCE会议汇聚了世界目光,使“APEC蓝”一度成为全球热词。在北京,人们除了关注天气变化以及为此作出的巨大努力,另一场关于应对癌症严峻挑战的论战也悄然打响。
11月9日,享誉国际的细胞研讨会首次登陆亚洲,选址北京。这个由细胞出版社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首次携手举办的会议,将关注点放在了癌症研究上。
当天恰好是一个“APEC蓝”的好天气。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澳门赌场院士陈竺却表示,自2009年起,癌症在中国已取代中风,成为“第一杀手”。同时,污染已开始与老化、生活方式等变化一起成为癌症的病因之一。
作为大会第一位报告人,陈竺感到形势已经非常严峻,目前既要作好学术研究,又要积极构建和完善卫生服务体系。“很难想象没有健康,怎么能有一个完整的‘中国梦’。”
恶战来临
“中国正面临一场应对癌症的战争。”谈及我国癌症现状,陈竺不免有些忧虑。
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约有312万人,即每天约有8550人被诊断为癌症患者。其中,2009年中国内地癌症患病率为每10万人285.91个病例,较20年前增加1倍。而癌症导致的死亡率也远高于上世纪80年代。
不久前,国家癌症中心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发布的一项癌症生存数据显示,与美国全部癌症5年接近70%的生存率相比,我国癌症的整体生存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不到其一半。
对此,陈竺解释说,国内外癌症病发种类构成不同,是造成这一巨大差异的重要原因。
以美国为例,乳腺癌、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最高;在我国,发病率较高的依次为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等。
陈竺的报告显示,在中国肺癌死亡率位列癌症死亡榜首位。
“我国高发的癌症往往是预后效果不太好的类型,所以死亡率相对较高。”陈竺说。
原创研究稀缺
面对来势汹汹的癌症,靶向治疗被业界视为治疗癌症的一种有效手段。癌症靶向治疗药物的迅速发展,似乎为癌症患者的治疗打开了“希望之门”。
“靶向治疗被证明在临床上非常有效,而且小分子化合物特别是靶向药物研发出来后在临床上易应用,也易监控。”此次细胞研讨会的组织者及大会主席之一、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细胞》杂志编委曹雪涛说,不管是大学、研究机构或是一些大的制药公司,都在积极进行研发投入。
不过,作为一个国际前沿研究的热点问题,靶向治疗毫无疑问也是一个难点。
判断哪个靶点是有效的,找到靶点后如何设计靶标治疗,如何命中目标……要想攻克这些问题,需要更加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手段。当然,也需要对癌症细胞、癌症微环境甚至肿瘤患者,有更加清晰、本质的认识。
目前,在点状认识上,国内已有很多亮点出现,如利用全反式维甲酸及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等。
不过,“真正原创于中国并在国际上产生影响且被采用的治疗方案,目前还非常少。”曹雪涛介绍说,在主流方向上,中国和世界最先进水平尚有差距。
要解决这一问题,曹雪涛认为,应加大原创性科研力度,在本土开拓性地研发能造福患者的新药物。
进而,更加开放的国际合作也被提上日程。
“癌症研究不仅是一个国家层面的东西,更需要全球沟通合作。”诺贝尔奖得主、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教授迈克尔·毕晓普说,以临床试验为例,个体的遗传背景很不相同,耐药性也不一样,而如今大部分临床试验并未充分看到这些差别,相当于取一个平均值,“中国做临床试验的资源非常丰富,潜力很大”。
综合性战役
在陈竺看来,尤其对于中国来说,控癌是一场综合性战役,“我们不仅要作好学术研究,还要进一步开展更有力的医疗改革”。
2009年1月,国务院通过医改方案,提出到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陈竺介绍说,从2009年至今,我国基础医疗设施日臻完善,中央财政投入超过500亿元用于翻新2000家县级医院、5000家乡镇中心医院以及超过2000家社区健康中心和25000家农村诊所。
不仅如此,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白血病等20种大病的报销率也大大提高。2013年,有199万名病人从新的保护机制中受益。
“2010年,我国人均寿命增至74.8岁。如今,城乡居民可免费享受10大类41种基础公共医疗项目。”陈竺表示。
在这样的利好形势下,抗癌之战似乎朝着光明的方向发展。“接下来,我们要控制主要危险因素。”陈竺说,未来癌症防控行动将向基础公共医疗服务领域扩展,促进癌症健康教育,在2014~2017年将吸烟率降低5%,并提升癌症筛选覆盖面。
“未来,我们还将促进标准化的癌症治疗,同时进一步提高癌症患者健康保障的覆盖面。”陈竺说。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4-11-13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