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强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去年以来,我国先后有22个省份拉闸限电,西南地区、东南沿海及其他地区成品油告急,用电高峰时电煤频频告急,一些地区先后出现“电荒”、“油荒”、“煤荒”。今年年初,南方低温雨雪冰冻巨灾突如其来,更将能源供应紧缺的矛盾放大到了极致。
2007年12月初,《能源法》(意见稿)公开亮相;2008年两会期间,此起彼伏的能源问题牵动人心,成为与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一切都在表明,中国的能源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日前,《科学时报》连线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教授,梳理中国能源改革的核心命题。
能源改革的核心问题是确立市场定价机制
“能源改革的核心问题是确立市场定价机制,中国能源行业走到今天,进一步的改革如果不动价格机制就没有意义了。”林伯强一开始即直奔主题。
《能源法》征求意见稿规定,国家按照有利于反映能源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原则,建立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以市场调节为主导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具备市场竞争条件的能源产品和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对此,林伯强予以高度评价:“这是这部法的最大亮点。提出了市场机制,如果能够实施,中国整个能源行业就有希望了。因为现在主要的问题就是价格扭曲。对一个行业来说,价格是一个灵魂,价格告诉你需求,告诉你稀缺,告诉你投资导向,所以说当价格信号缺失,整个行业就不知道往哪儿走了。”
林伯强指出,中国能源行业基本上都是国企一家独大,在现有的政府控制价格的机制下,还会越做越大,对民营企业和外资形成挤出效应。然而与国际同行比,国企的效率却比较低下。主要问题还是出在价格机制上。目前的价格机制迫使能源企业承担政府职能,政府无法客观衡量企业效率,也无法将其与国际水平具体比较。对于能源企业来说,承担政府的社会职能使其政企不分,不能单纯地依靠改善管理、技术创新、提供优质服务来提高赢利,还需要把赢利的注意力放在与公众和政府的价格博弈上。因此,很难判断国有能源企业的经营底线,而一个没有经营底线的行业是很难有效率的。
《能源法》征求意见稿的另一个亮点是将在能源行业引入多元产权。“中国能源市场逐步开放是一个大趋势,民营和外资的进入对于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除了优化产权结构,在行业内部形成多元产权主体竞争的格局,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能力。”林伯强表示。
城市化进程挑战能源供给
中国能源需求总量的问题是相对于能源储量和人口而言的。根据中国的人口状况,一旦形成普遍消费,任何资源都将稀缺。到2020年,中国大约有3亿人口将迁移进城市居住和工作。城市人口能源消费是农村人口的3.5~4倍。林伯强认为,这部分进城人口的能源需求将可能成为中国能源供给的最大挑战。“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的能源消耗会马上成倍增加,同时城市化进程对高耗能产业的需求也是刚性的,因为紧随人口进城的还有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住房建设,将需要大量的水泥和钢材,这些都是高耗能产业。”
中国的能源动态表明能源消费增长过快。2003年~2007年,中国能源年消费总量的增长率都接近两位数,这是因为与能源密切相关的高耗能产业在快速增长,表明了城市化进程在加速。2007年前三季度,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6%,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1个百分点;部分高耗能产品生产增速仍在加快,电解铝、锌产量增幅同比分别提高15.7和4.4个百分点。
“这与能源价格改革的整体进程缓慢不无关系。低能源价格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能源的低效使用和需求增长过快。”林伯强说。
节能减排势在必行,能源价格改革是关键
“气候前所未有地成为全球政治、经济博弈的主题词,如一位中国气候谈判代表所言,‘排放空间是种战略资源,跟石油煤炭森林是一样的东西’。没有人怀疑,节能减排是中国经济的头等大事之一,或许是最困难的大事之一。”林伯强在为《南方周末》撰写的文章中如是开篇。在他看来,节能减排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现在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期。
“但目前取得的效果不是很明显,高耗能企业依然高速增长。能源市场和价格改革是节能减排的关键。”林伯强认为,可以将节能减排分为两个层面:首先是市场能解决的,也就是通过提高能源价格,将资源的稀缺程度和环境成本内部化,推动企业和个人的内在动力进行节能减排;其次是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需要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包括投入节能减排资金、绿色贷款、技术研发等等。
政府目前的工作重心主要是在第二层面,但是节能减排的关键是第一层面。如果没有能源价格改革的支持,节能减排将事倍功半,损害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已接近50%,而且增长很快。节能做不好,就会有国家能源安全之忧。
延误能源价格改革时机 会增加可持续成本
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平均上涨4.8%,今年1月又同比上涨7.1%。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已成为今年宏观调控的重大任务。
“在高CPI的状况下,讨论能源价格改革有难度。”林伯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但CPI有一天会下去的,能源价格改革应该择机推出。短期可以有效抑制需求,长期能最有效、最小成本地调整经济结构。如不抑制需求,能源的稀缺预期会推动能源价格持续上涨,导致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甚至滞胀。”
林伯强表示,有效的能源价格机制并不排斥考虑居民的负担,如果提高成品油价格,国有石油公司挣了钱,政府可以拿去对需要补贴的群体进行直接补贴。“但是目前政府压低成品油价格,对中石化和中石油进行补贴的问题在于生产侧补贴是无效和不公平的。”
“生产侧补贴对于终端消费没有影响,如果油价上涨是持续的,那么生产侧补贴就是在鼓励石油消费,可能导致无效消费。现在开车的人都是富人,通过控制油价给开车的人补贴,财政补贴是全民的钱,用包括穷人的钱,包括可能连汽车都没有乘过的老百姓的钱拿来补贴给开汽车的人,这显然是很不公平的。”因此,林伯强认为,如果能源消费补贴不可避免,那么其合理的方式应该是将补贴转向消费侧,给困难群体和相关公益行业予以适当补贴。
“建立有效的能源价格机制,改革的时机很重要。以往和现在的能源低价政策是能源过度消耗的原因,只会导致将来的能源价格更高。不能把握能源价格改革的时机就会增加可持续成本。”林伯强强调,“决策者必须科学把握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应当具备长期的战略眼光。有意义的能源行业改革最终必须触及价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