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专家视点
李喜先:构建知识主义社会
——面临现代社会系统加速变迁的战略选择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8-06-03 【字号: 小  中  大   

    编者按:


    本文坚持科学精神,对长期存在着的重大经典社会学理论提出了质疑,从而提出了现代新的社会学理论,由此推断,知识社会是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合理社会。因此,我国国家创新战略就应是超越式地构建知识社会。


    李喜先简介


    李喜先,男,1932年生,澳门赌场规划战略局(原科技政策局)研究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现任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创新战略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终身荣誉会员、空间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地球与 空间科学系,留校任教、科研。1980年代后,主要从事空间科学规划、科学系统和技术系统、科技哲学、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先后发表《论交叉科学》、《论元创新》、《论精神文化》等50余篇论文。主著《科学系统论》、《技术系统论》、《工程系统论》等,主编《21世纪100个科学难题》、《21世纪100个交叉科学难题》等,参与主编《现代科学技术大众百科》(三卷本)等,共10余部著作。参与组织、研究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攀登计划、海洋高技术计划、澳门赌场战略规划和知识创新工程等。


    摘 要


本文对长期存在着的重大经典社会学理论,包括马克思社会学理论,提出了质疑,从而提出了现代新的社会学理论,由此推断:只有知识阶级才能推翻资产阶级,从而建立起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知识主义社会。许多国家都在面临现代社会系统加速变迁中进行战略选择,我国国家创新战略应是超越式地构建知识主义社会。


社会变迁比社会发展、社会进化有着更为广泛的含义,它包括了一切社会变化,特别是某一特定的社会整体结构的变化。因此,必须从多维度,洞察社会系统何以围绕着“中轴”或“序参量(order parameter)”变迁的大趋势,更合理地理解和选择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出现了三次极盛时期,也出现过迟滞时期。在社会系统变迁过程中,必然有其动力和阻力,各民族之间、各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进步,而社会系统的超稳结构必定成为遏止领先的内在机制,中国在近代时期衰落已成了一个例证。



① 知识是人类精神活动整合生成的系统化、符号化的槪念化信息。 
② 知识主义是知识阶级的整个思想和理论体系,它坚持只有通过“共知识”才能构建起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的知识主义社会制度。
③ 在系统科学中,“序参量”或“命令参量”是协同学的核心概念,也是精髓之所在。它阐明,在大量性质不同的元素组成的复杂巨系统中,只要抓住了长期起支配作用的序参量,就掌握了系统演化的本质。


在解释社会系统变迁中,主要存在着两种宏观和一种微观的经典社会学理论: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冲突理论和相互作用理论。本文不涉及后者。实际上,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或和谐论与冲突理论是并存互补的关系。


社会系统变迁的现代理论,即“社会系统的中轴转换原理和社会系统变迁的序参量和伺服原理”,将更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根据系统科学中协同学的普适原理,由阶级社会更替的史实,并采用完全归纳推理,可得出一般社会学理论:


在阶级社会中,凡对立的两大基本阶级,被统治阶级或被压迫阶级不能推翻统治阶级而建立起新的社会制度,唯有新生成的代表先进生产方式或社会前进方向的第三大阶级,才能以本身的力量,并领导和联合被统治阶级等的力量,从而推翻统治阶级而建立起高于原来社会的新社会制度,最后,原有对立的两大基本阶级将同时消亡,并转化为其他新的阶级。


据此推论,无产阶级也推翻不了资产阶级而建立起新的社会制度,唯有新生成的代表先进生产方式或社会前进方向的知识阶级,以先进的思想、“知识的力量”和“智慧的视野”,才有能力领导和聚集无产阶级等的力量,最终战胜资产阶级而建立起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知识主义社会,进而上升到智力社会。


中国国家创新战略就是要加速地、超越式地建立“知识主义”社会。为此,要坚定战略思想,聚集力量,采取战略举措,特别是向全民知识化、智力化方向进行战略性投资,以尽可能在不长的历史时期内,在总体上和单位人均知识、智力水平上都要进入世界前列,中国就必然成为基于智慧的世界强国。


1  社会系统变迁的经典理论


1.1  结构功能主义(功能主义)理论


在社会学中,功能主义理论或和谐论指出,社会是以系统方式结合为类似人类机体一样的有机整体,各个组成部分也都具有一定的功能,有助于整个社会系统的稳定。各关联部分都必须合作、和谐一致、协同行动,为维持社会秩序、社会稳定做出一定的贡献,才能使社会机体生存和发展。


1.2  冲突理论


冲突是社会互动的方式,人与人、阶级与阶级之间存在着多种形式的冲突,这归因于权力、财富和声望等的不平等所造成。


以马克思为代表的社会学冲突理论集中在阶级冲突和阶级之间在经济资源的争夺上,进而强调,阶级斗争会导致社会进步,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并进一步地阐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冲突,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最终前者推翻后者,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德国社会学家R.达伦多夫则将社会冲突集中在权力的争夺上。


从多维视角判断,在所有的社会中,和谐与冲突、秩序与混乱,是永恒地同时存在着的现象,只是在某一特定时期里,和谐显现而冲突隐含,或者相反。因此,功能主义理论与冲突理论,都只能论及复杂社会现象的一面,而忽视另一面。因此,它们都是局限性的社会学理论。


1.3.1  和谐理论表述长期现象


人类在久远的历史时期中,必须建立起合作、和谐一致的社会关系,才能形成生产关系,进而才能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在一个相对长的历史时期里,总体上和谐起着支配作用,由此建立的和谐理论就有其合理的存在性。


1.3.2  冲突理论表述短期现象


在相对短的时期里,在不同的集团、阶级间,特别是在对立的基本阶级间,当冲突演变到激烈的程度时,即进入社会革命时期,必然引起社会系统变迁,由此建立的冲突理论也有其合理的存在性。


概言之,和谐与冲突是同时存在着的社会现象,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主要表现为某一特定现象,因而功能主义理论与冲突理论是相得益彰的、互补的关系。因此,只有坚持和谐与冲突之合力才能共同地推动社会进步的观点,应融合功能主义理论与冲突理论,才能比较全面地揭示社会系统变迁的普遍现象。


2  社会系统变迁的现代理论


2.1  社会系统变迁的中轴转换原理


对于社会系统变迁,丹尼尔.贝尔提出了“中轴原理”,即以社会某一因素为“中轴”来说明社会系统的结构特征,以建立概念性模型。


1987年,董光璧提出了“社会中轴转换原理”,用以说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形态取决于社会的中轴结构,社会中轴结构的转变使社会从一种形态变为另一种形态,呈现社会的阶段性发展。如果从社会诸因素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理解人类社会历史进程,我们可以选择道德、权势、经济和智力作为社会的要素。自形成人类社会以来,正是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使它们之中的某一因素成为社会结构的中轴,并且这种相互作用也是中轴转换的根源。”


由上述可见,若某一基本因素起着支配作用,就形成了维系社会的“中轴”,并因各因素相互作用而不断地围绕着中轴转换,从而形成了社会系统的变迁:依次以“道德”为支配力量的原始社会,以“权势”为支配力量的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以“资本(金钱)”为支配力量的资本主义社会,以“知识”为支配力量的知识主义社会。


未来学家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一书中,也论及了武力(权势)、财富(金钱)和知识3要素转移的关系。他认为,权力是一种有目的地支配他人的力量,由武力、财富和知识3要素构成:在工业革命前的社会,武力是权力的象征;在工业社会里,金钱是权力的象征,金钱高于一切;在未来的世纪里,谁拥有大量的知识,谁就能在未来的世界中获胜,“未来的帝国乃智力的帝国”。


2.2  社会系统变迁的序参量原理


任何系统的存续能力都是有限的,其结构、功能等都在发生变化。社会系统变迁的终极动因在于内部各元素之间、子系统之间、层次之间的相互作用,即社会个体之间、集团之间、阶级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和谐与冲突,从而导致社会系统变迁,即从一种社会形态,即总体社会制度,变为另一种社会形态,不断自觉地趋向于更高级的、合目的性的社会形态。


2.2.1  序参量的支配作用


尽管现实的繁多系统都由完全不同性质的、大量的成分、要素(如物质系统、社会系统、生命系统等的元素)所组成,但都由相同的原理所支配,而这种普适原理是系统科学中协同学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序参量和伺服原理”。因此,它也自然地更能有效地适用于复杂的社会系统,科学地揭示社会系统变迁的规律。协同学创始人H.哈肯认为:“协同学的序参量和伺服原理的概念可以应用到未完全数学化的和很可能从来还没有数学化的科学中,例如科学发展理论。”  进而,他还指出,在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中,有利于解释宏观变化,某些控制参量的变化可以导致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另一种宏观结构发展的例子是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演变。


在由纷繁众多的元素、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社会系统中,抓住了描述系统宏观有序度或宏观模式的序参量,也就把握住了系统变迁的动因。在社会系统中,一定的阶段会存在着少数几个序参量,各决定一种宏观结构和对应的微观组态,而这些序参量之间的协同合作与竞争,最终将导致只有一个驰豫时间很长的慢变量成为主宰系统变迁的序参量。


2.2.2  序参量的判定


在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中,存在着多种要素可能起着序参量的支配作用,如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中轴”中的道德、武力、资本、知识等都可能充当。但是,在每一个社会系统中,它们都同时存在着,谁能起着序参量的支配作用是通过合作与竞争的结果。


在封建制社会中,虽然生产方式、经济基础总是存在着,道德、武力、金钱或资本、知识也都同时存在着,但经过竞争,武力将支配一切,有了武力就可以称霸一方,以致“枪杆子里出政权”,武力控制着整个社会系统,而有了道德、金钱、知识也无济于事。因此,在这种社会里,只有武力才能起着序参量的作用。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取代了武力,武力转变为法律,金钱“万能”,资本支配一切,资本也支配着生产方式,资本导致了社会繁荣,因而在诸多要素中,只有资本才能起着序参量的控制作用。


在知识主义社会里,知识取代了金钱,知识优于资本,知识胜过资本,武力会知识化,财富也要知识化,知识可以代替多种形式的资源,以致知识支配着生产方式,进而决定着生产什么,社会如何生产,知识必然地成为权力的象征,因而唯有知识才能长期地起着支配社会系统的序参量的作用。


3  社会系统变迁的大趋势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主张被压迫的无产阶级起来推翻资产阶级,并剥夺其占有的“生产资料”,从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在160年后的今天看来,按照社会系统变迁的大趋势来推断,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究竟应是什么样合理的社会?究竟谁有力量和智力来推翻资产阶级或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应引起再思考、再研究。


3.1 只有知识阶级才能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起知识主义社会


根据已出现的阶级社会变迁的历史,采用完全归纳推理,并由系统科学中协同学的普适原理,可得出一般社会学理论:在阶级社会中,凡对立的两大基本阶级,被统治阶级或被压迫阶级不能推翻统治阶级而建立起新的社会制度,唯有新生成的代表先进生产方式或社会前进方向的第三大阶级,才能以本身的力量,并领导和联合被统治阶级等的力量,从而推翻统治阶级而建立起高于原来社会的新社会制度,最后,原有对立的两大基本阶级将同时消亡,并转化为其他新的阶级。


其一,在奴隶制社会里,被压迫的奴隶阶级不能推翻奴隶主阶级而建立起新的封建制度。只有第三大阶级地主阶级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才有能力,并利用奴隶阶级的力量,从而才能推翻奴隶主阶级而建立起新的封建制度。这被称为反对奴隶主阶级的新兴地主阶级的社会革命。


其二,在封建制社会里,被压迫的农民阶级也不能真正推翻地主阶级,即使是从形式上推翻了,也只是改朝换代,而不能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唯有新生成的代表先进生产方式和社会前进方向的第三大阶级资产阶级,依靠本身的力量,才有能力,并利用农民阶级等的力量,从而推翻地主阶级而建立起新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这被称为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新兴资产阶级的社会革命。


其三,进而就可以得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被压迫的无产阶级也推翻不了资产阶级而建立起新的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制度,唯有新生成的代表先进生产方式和社会前进方向的知识阶级,以先进的思想、“知识的力量”和“智慧的力量”,才有能力和智慧领导和聚集无产阶级等的力量,从而使阶级冲突的力量对比变为2:1的关系——(知识阶级+无产阶级等)∶资产阶级,最终,战胜资产阶级而建立起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知识主义社会。


3.1.1 经典的“生产资料”概念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近400年里,资本主义制度以迅猛的速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向前发展,但马克思和恩格斯仍然揭露资产阶级占有全部“生产资料”,从而形成“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的矛盾”。


人们长期以来认为的由“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的传统“生产资料”概念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今世界,在“新的生产资料”概念中,不仅有物质性的成分,而且也含有非物质性的成分,即含有知识外化的成分,知识会凝结在物质中,知识本身已成为新的生产资料,不断地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并越来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1998年,V.艾莉在《知识的进化》一书中认为:“因为在知识社会,知识工作者拥有知识这一生产资料,并能带着他们的知识离开企业。” 这样,有形的物质性生产资料可以从资产阶级手中剥夺过来,但知识这种性质的生产资料和与知识不能分离的“知识化生产资料”却无从剥夺。


3.1.2 “知识工作者”将生成、壮大为知识阶级


知识工作者主要包括广大的科学家、技术专家(计算机专家等)设计师、工程师、医生、法官、律师、作家、新闻工作者、各层各类管理专家等人员。2000年,在美国、法国、加拿大、荷兰等发达国家中,这支生成的新阶层约占总劳动力的70%。知识工作主要是思考、脑力活动、生成知识、扩散知识、应用知识、管理知识。因此,只有知识工作者与凝结了知识这种性质的“知识化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创造出先进的巨大的社会生产力。


由此看来,只有正在生成、壮大的代表先进生产力和社会前进方向的第三大阶级,即知识阶级,才是资产阶级的真正掘墓人,能战胜资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这犹如在几百年前资产阶级基于“资本”而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一样,知识阶级也必将进一步基于“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而建立起“知识主义”或“共知主义”社会制度。


3.2   知识主义社会才是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合理社会


许多思想家、哲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都对人类创造的知识进行着思考。F.培根(1561-1626)一生不懈地坚持推进人类知识的大志,以知识论作为哲学的中心,并提出了著名的论断:“知识就是力量。”


3.2.1  知识主义社会的特征


今天,在知识时代,全球都在研究知识的巨大意义。1921年,美国经济学家奈特就提出,在经济运行中要依靠人类的知识。最早,罗伯特.E.莱茵采用了“知识社会”这一术语。1959年,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也提出了“知识社会”的概念。1973年,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中指证,后工业社会在双重意义上直接就是知识社会。1993年,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提出,后资本主义社会既是一个知识社会,也是一个组织社会,这样的社会是以知识为主的社会,其领导者为“知识工作者”,即知识经理人,充当主角的产业所生产的主要都是知识或信息,而不是实物,最根本的资源不再是资本或自然资源,也不再是劳动力,而是知识,而创造财富的核心是知识创新。1994年,尼科.斯特尔在《知识社会》一书中,在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进而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职业日益增大,这一职业阶层在劳动力中增长最快,这种增长和对于专家的越来越多的依赖,必须被作为是现代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某种较深刻的转变的组成部分;知识社会的主要特性是知识价值论,而不是劳动价值论。


3.2.2 知识主义社会易于实现平等、公平、公正和和谐


知识的真正革命性意义还在于,它具有无限的延伸性、共用性、共享性和公有性。众人均可以同时使用人类精神活动创造的海量知识,乃至量子力学、相对论等高深知识,这不像有形物质那样带来损耗,可以重复使用,即使是一些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应用科学及其相关技术知识的使用受到限制,但在一定期限后也会共享。特别是,在人类社会中占多数的穷人和弱势群体,经过努力也都可以掌握知识、技能,从而能取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开创全新的产业,发挥才智,以致可以产生出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因此,只有知识主义社会才利于解决社会乃至全球性的重大难题,如贫困、致命疾病、环境污染等,才可能从物质和精神上真正地给人类带来幸福;只有知识主义社会才能使人类更加醒悟,从而大大提高人类高尚的道德水平,使人类更加人性化、理性化和情感化,才可能真正地实现平等、公平、公正、合理和和谐的高等社会,进而形成国际社会和谐的新秩序,乃至可能祛除人类不应见到“类野性生物行为”那样的互相争斗、残杀和残酷的战争。


在知识主义社会里,还要强调与生产资料相关的物质财富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要进行合理的分配,因人制宜,按能力配置,即恰当地配给胜任者——个人和不同规模的各类集团,有效地用于生产,或进行经营、管理和支配,其收益按合理的比例向国家纳税,并用于公共事业,大大提高社会福利。


在高于资本主义的知识主义社会里,既能实现精神财富——知识共有,又能实现物质财富的合理共享。而且,必须认识到,只有通过知识共有,才利于实现物质财富多种形式的享有。概言之,就是要经过知识共有的社会道路,去真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合理社会。


3.3  知识主义社会将易于形成有序的社会结构


知识主义社会仍然是复杂的社会系统,而且是易于祛除资本主义多种弊端的高级的人工系统。任何人工系统都要遵循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与他组织(heter-organization)相结合的原理。社会系统包含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分系统,都是典型的人工系统,因而都必须遵循这一原理:①只有遵从系统的自组织原理,才能充分发挥系统的自组织作用,即自生成、创新和发展等,才能形成具有内动力的人工系统;②必须满足他组织控制自组织原理,才能使系统有序地和正常地发展;③同时,必须使自组织和他组织相结合,在自组织与他组织之间保持平衡,才能形成优化的人工系统。


实际上,经济系统是典型的人工系统,是在自组织基础上形成的他组织系统,就必须遵循这一基本原理,即只有国家起着他组织力或强迫力的作用,对经济系统施加控制或管理,才能将各个构成要素组织起来,构成有序的结构,从而才能形成正常运行的经济系统。


若在经济系统中,过度地强调他组织作用或系统外的强迫力,即国家的过度干预或硬性推行指令性计划,如前苏联时期和我国前期那样,就会形成“计划经济”系统;反之,国家不施加控制或控制不力,经济系统一味地追求自组织作用,强调系统内无限制地自由发展,如美国近期出现的经济危机那样,就会形成失控的“自由化经济”系统。因此,在高级的知识主义社会里,无论是经济系统还是政治系统,都要坚持他组织与自组织结合的原理,即在他组织与自组织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从而达到高级的知识主义社会形态。


3.4  中国国家创新战略就是超越式地构建知识主义社会


中国要超越式地构建知识主义社会,就必须要以智慧的眼光,向全民知识化、智力化战略方向投巨资,大力兴办各类形式的教育,不断地增强宏大的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构成的整体)和技术(自然技术、社会技术等构成的整体)队伍,以尽可能在不长的历史时期里,在总体上和单位人均知识、智力水平上进入世界前列。


3.4.1  优化战略抉择


在近代时期,无论从何种理论上解释,中国衰落是历史的客观事实。国人都记得,“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但是,必须从历史的反思中找到前进的动力和方向,绝不能亦步亦趋、直线式地追赶;必须趁事物发展的不平衡之机,跨越式或超越式地赶上,以至后来必然居上。


法国思想家C.H.de圣西门认为,理性和科学的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法国社会学家A.孔德认为,人类的智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秩序是一切进步的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应归为人类智力的发展规律。英国政治家杰明.狄斯雷利就说过:“是知识在影响和均衡着人类的社会状态——所有人都能获取知识,而他们的政治地位、感情和乐趣却各不相同。”


在知识时代,知识是形成多种差距的“倍增器”,由于知识革命使得世界的富裕国家与贫困国家之间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在1750年时,这种差距只是5倍;而到2000年时,它们之间的“鸿沟”已达到了390倍。一个由于知识革命而引起令人瞩目的数字是:1970年创办的微软公司的市值高达2740亿美元,而巴西作为一个国家,其全部出口贸易额需要3年才能达到这一数字;前者仅有 3.3万名员工在工作,而后者却是1.72亿人口在劳动。世界上,有15个不发达国家,人均年收入只有1066美元;而有15个发达国家,人均年收入则高达2.55万美元。这表明,知识、智力上的差距成了其他一系列差距的“倍增器”。


1993年,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主席梅农在《世界科学报告》中指出:“地球上目前称为第三世界的一些地区落在后面,除了偶然闪现光辉的科学业绩外,仍然苦于缺乏以知识为基础的发展。”


目前,称为第三世界的国家要实现现代化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与西方国家发展时期曾面临的完全不同。虽然完全明显的殖民主义已经结束,但这些前殖民地国家又在世界体系中陷入困境,“新殖民主义”又以新的形式在这些国家延续。A.G.弗兰克认为:“许多坚持理论的人都把美国看作是现代新殖民帝国主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认为,美国通过自己的对外援助和军事政策,来极力阻碍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成熟起来。” 这些所谓“核心国家”往往以跨国公司等形式控制着许多“边陲国家”和半边陲地区,以为其提供廉价的原材料、劳动力,以及产品市场。而且,在全球经济系统中再形成国际分工,知识经济国家摆脱物质生产的拖累,向边陲国家提供知识、技能,成为“头脑国家”,而边陲国家进行物质生产就变成“躯干国家”。


2005年12月15日,美国知名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的文章认为:“在当今世界,将越来越少提及‘发达、发展中和欠发达国家’,而是越来越多地提及‘聪明、更聪明、最聪明的国家’;发达国家对付像中国这样的低收入新兴经济体的唯一战略就是‘越来越聪明’而不是越来越便宜地工作。”


在全球知识、智力竞争的态势下,无论中国离知识主义社会还有多远,但在客观上迫使中国必须要迎接挑战,做出优化的战略方向的抉择。


3.4.2 超越式地实现知识主义社会的存在性和优越性


人类文明史一再地表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永远居于世界最前列。如落后近一个半世纪的德国,在19世纪下半叶后,在教育上充满活力,是当时世界上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以其他社会从未表示过的那些信心和精力发展科学,以获取大量知识,并将其用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样,仅在约半个世纪里,就实现了超越而在世界上崛起。再者,美、日、以等,也都在较短的时期里实现了超越发展。


在世界进入知识、智力激烈竞争时代,系统而精深的知识是知识经济、知识主义社会的雄厚基础。进而,知识可以升华为智慧,使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变得更加聪明而有妥善的谋略。因此,要遵循了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名言:“……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的人”。历史的机遇格外偏爱有战略思想的民族,中华民族就是要抓住历史机遇期,在国家创新战略的高度上,努力坚持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特别是政治制度创新,以民主政治保障自由思想和智慧的生成;发扬自由创新、自主创新精神;开发、聚集智力,形成协同创新;坚持以“能力为本、知识为本”,进而以“智力为本”,千方百计地使国民知识化、智力化,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即只有基于高质量知识和高等智力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才可能真正实现社会系统科学地发展。这样,中国就能在高等智力的基础上超越式地实现“知识主义”社会制度。据此,可以预计,在不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也就必然成为基于高等知识、智慧的世界强国,在高级的知识主义社会里再现辉煌。


(本文经多次修改后,作为在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08年学术年会上的报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2009年1月11日再修改,供学者探讨。)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澳门赌场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