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饱”饭到吃“好”饭
“我们这里的妇女在生孩子后,坐月子主要就靠吃紫米粥调养,能够比较快地补血补气、恢复元气。2009年年初,我大病了一场,做完手术后身体很虚弱,血色素很低,我也是靠吃紫米粥很快就恢复了,一个月之后已经能够很正常地下乡、上北京甚至去国外出差了。我亲身感受到了我们哈尼梯田紫米的神奇!”日前,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专家考察团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考察时,红河州哈尼梯田管理局局长张红榛在聊天时的这一席话,对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有很大触动。
红河州的紫米,是人类经过千百年驯化出来的非常优秀的品种,但苑利认为,这种米的价值还远没有被充分发掘。
“我觉得这里的紫米不应该1斤卖3块钱,而要卖30块钱。这里还有一种紫米品种叫接骨米,非常有助于胳膊、腿等处骨折的愈合,接骨米每斤要值50块钱。文化遗产确实存在于遗产的本身,但是如果不发掘,人们怎么知道它的价值?这就需要学界的充分参与,把这些东西挖掘出来。”在红河州举行的“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论坛”上,苑利表示。
“袁隆平先生的很大贡献,是让全世界的人们吃‘饱’饭,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是让全人类吃‘好’饭。”有人认为只有高产增收才是农业安全,苑利认为这样的理解是不全面的。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保护农业安全的需要,它能够为以后农业发展提供更多思路、更多参考和更多资源。同时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对食物就有了更多个性化、多样化和品质上的需求。
“如果水稻品种都被袁隆平先生的杂交稻给同化了,人类的个性化需求还有吗?没有了。人类的高品质生活还有吗?也没有了。”苑利说。
澳门赌场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闵庆文认为,杂交水稻在解决粮食问题上应该说有非常大的贡献,但是也不能忽视大面积单一化种植已经产生的风险。
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专家委员会委员,闵庆文直接负责中国的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工作。
在2010年,闵庆文准备要做的工作之一是推出“世界农业遗产地产品”品牌,“可以在产品上打上这样的标识。如果这个工作能够做好,可能对传统农艺、农业文化保护地的农产品价格的提升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我们需要努力提高它们的价格”。
苑利认为,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并不是他们所体现的唯一价值,比如,弯腰耕作时引来了游客观看,也会产生旅游价值;还可以把特产做成精致的小食品售卖,等等。“农业文化遗产的‘金矿’,需要我们去好好挖掘。”苑利说。
闵庆文: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受益
“2005年,我们成功申请了我国第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试点——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这在当年就被列为浙江省的十件大事之一。这几年来,我们一直在不断地进行一些基本调查,编制项目申报的文件,包括由联合国粮农组织牵头、6个国家参与,共同向全球环境基金申请经费,以推进未来5年要开展的工作。”
“中国的工作则是在做好青田试点的同时,尽可能多地把那些具有全球重要价值的传统农业遗产地推荐上去,也把国外的先进经验、保护理念以及具体实践介绍到中国来。”闵庆文表示。
最近几年,闵庆文还联合国内相关学者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界定了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提出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分类体系;分析了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以及保护的现实意义;估算了传统农业地区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对稻鱼共生和单一稻作的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进行了比较分析;构建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多方参与机制框架;对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的主要途径进行了探索。
闵庆文介绍,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面临很好的机遇。因为现在提出的一些新的发展理念,如循环经济、低碳社会等,都可以从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中得到借鉴。而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以及农业的遗产资源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科研人员开始关注这一新的领域,各级领导也越来越关注农业的多功能性以及农业文化的价值。
同时,“文化软实力”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比如2009年在甘肃庆阳举行的中国农耕文化节,办得非常成功,农业部的高层领导对此非常关注。闵庆文认为,这类活动会进一步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以及农业文化的保护工作。
“我希望经过几年时间的努力,让越来越多的人,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科学家,包括农民兄弟,知道农业文化遗产是怎么回事,知道为什么要进行保护,知道如何进行保护,并能从保护中受益。”闵庆文表示。
而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GIAHS)项目官员MaryJane DelaCruz博士表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并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农业文化和物种多样性闻名于世,希望中国能够有更多的农业系统得到国际认可,成为GIAHS示范点。
“我们要鼓励更多的省份、县加入到保护行列中来,建立学术联合研究基地等形式的不同部门、学科的相互协作,并鼓励示范点向其他候选点介绍和分享经验。”MaryJane说。
世界遗产的申报越来越困难,闵庆文设想,通过GIAHS项目,鼓励更多有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地方通过申请世界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加强对农业文化的保护。他也着力推动哈尼梯田一方面积极去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注重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申报。
闵庆文认为,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还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农业的生产功能根深蒂固——大家一谈到农业,往往就是指种地,而且种地似乎就是种粮食。传统农业往往被认为是落后农业,人们忽略了农业的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同时传统农业系统自身竞争力较弱。
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在大规模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另外,越来越多的传统种植圈也在缩小。随着旅游的发展,当地的一些老百姓不再愿意种地,而愿意从事来钱更快的旅游服务,这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菲律宾梯田管理就有这样的教训,闵庆文认为这可能也是哈尼梯田保护所面临的一个问题。
澳门赌场地理资源所博士生孙业红也提醒关注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方面的问题:“很明显,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很多问题,像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游客体验质量迅速下降等。旅游确确实实是一把双刃剑,对于遗产旅游来讲,遗产地的价值越大,它破坏的可能也就更为严重。”
促进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这一工作,虽然通过很多科研项目有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闵庆文认为还缺乏稳定的项目支持,需要更高层面的关注。
谈及将要开展的工作,闵庆文表示,将成立GIAHS中国专家委员会,以推进GIAHS项目的实施、制定标准;进一步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并建立名录;推荐候选点和确定新的候选点;进行产品认证与市场开发;加强相关的基础性研究;加强科普和宣传工作等等。
“就像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如果我们不及时关注的话,有些农业文化遗产可能真的会被别的国家抢先申遗了。”闵庆文强调说。
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徐旺生分析了当前农村社会的突出问题:经济滞后、发展落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乡村社会文化发展存在问题——空巢现象突出,文化缺失已经成为事实,乡村赌博、迷信等成为局部地区的主流文化,这与集体经济解体,一家一户独立经营模式导致部分地区乡村原子化现象出现有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不乐观,已经引起了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普遍关注。
在当今“三农”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徐旺生认为传统的农业遗产能够扮演正面角色。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农业景观能够成为城乡良性互动的媒介,一个耳熟能详的例子就是农家乐活动受到普遍欢迎,乡村的清新空气和山野气息等成为稀缺品;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发展需要传统农业技术;农业民俗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乡村内部和谐的建立过程中,传统农业民俗可以成为润滑剂。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科技法研究所硕士生吴莉及其导师焦洪涛副教授在研究中注意到,GIAHS项目的设立对环境资源科学、农业科学及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国内外已经有多家机构和专家致力于GIAHS系统保护的研究。但吴莉同时发现,从法律角度进行专门探讨的文章还不多见。对GIAHS保护的法律议题是在其保护过程中不容回避的问题,在GIAHS选择标准中明确指出需要法律、政策的支持。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红樱也提到农业文化遗产的法律制度保障:“这里面有很多的学理准备不够,国际法概念和传统的国家概念是对接不上的。”
据悉,《哈尼梯田保护条例》正在起草当中。对此,闵庆文表示,相关法律问题需要这样的先行试点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