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至12日,由教育部高教司主办、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承办的基因组科学人才联合培养研讨会在深圳召开,来自教育部高教司、广东省教育厅、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多所著名高校的近50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索高校与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基因组科学人才的新机制与可行性。
教育部高教司兰利琼博士表示,高校与科研机构合作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并高度赞扬华大基因研究院所取得的系列重大成果,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将高校与科研机构共同深入探讨的联合办学模式进行推广,以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水平,把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
会议期间,多所与会高校对华大开展基因组科学人才培养计划项目表现出积极合作意向,为高校与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基因组科学人才新机制的探索奠定良好基础。
“记者从深圳华大研究院获悉,今年3月15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东南大学创新班学生加入华大。3月19日,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学生加入华大。创新班的队伍正在逐渐壮大。”
“记者从深圳华大研究院获悉,今年1月,该院与武汉大学签署协议,共建基因组科学创新班,第一批12名学生于3月9日加入华大。3月15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东南大学创新班学生加入华大。3月19日,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学生加入华大。创新班的队伍正在逐渐壮大。”
背景
3月4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刊登社论——《科学家真的需要博士学位吗?》(Do scientists really need a PhD?),文章以深圳“华大基因”(BGI)模式为例,分析了不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间的优劣。
文章说,不同国家间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差别。美国和欧洲长期以来认为,学生需要完成多年的研究生训练后才能全职加入产业界或学术界最重要的研究机构。而在亚洲,科学界倾向于重视定向的、应用性研究,对于学术研究生训练就强调得较少。这种方法最极端的例子要属BGI。
就《自然》看来,BGI的这些研究人员聪明而自信,年轻却极为有经验。但他们中却很少有人计划进行研究生学习。那么,这些“发育”中的科学家如此一心一意地聚焦于测序技能,会不会让他们吃亏?答案并不明晰,这种模式也许真的能够产生未来的有活力的领导人物。
文章最后说,考虑到西方学术培养不断增加的严格程度和时间长度,BGI模式也许值得认真考虑。如果BGI能够取得成功,那么它对于基因组学创新性方法和教育及培养来说都将是一个典范。
回应
澳门赌场院士、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董事长杨焕明:“我仔细读了《自然》的社论,把我们写得比我想的还要好,但题目糟透了——科学家还需要博士学位吗?我们绝对不反对科学家拿博士学位,我们对学生说,还要让你们拿到学位。当然,他们拿学位在具体操作上太容易了,很多大学都对我的学生说你们到我这里来吧,我给你学位。很明显,他们现在的水平比一些拿到博士学位的人的水平已经高了。”
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小宁:“不是科学家不要博士学位,是没有博士学位也可以参与重大科学研究,并作出贡献,提前参与重大科学研究可以更快拿到博士学位。这是一种精英式教育,不能推广到所有本科生。”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长李松岗:“它(创新班)至少应该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不是所有人才培养都要走我们这条路子,但至少是一种人才培养的补充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