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专家视点
郑永飞院士:科研不能“仕而优则学”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1-04-19 【字号: 小  中  大   

“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从目前国内各类科技项目执行的情况来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分配机制”,最大限度地达到了投入与产出的匹配。这源于“自主选题、自由申请”的立项模式,源于“尊重专家、依靠专家”的评审机制。在科技一线工作的专家学者最了解本领域的研究动态和趋势,正是他们集体把关,保证了项目获得者在研究思路上具有一定原创性、先进性和可行性。因此,加强科技队伍建设,理顺科技评价体系,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是关键。在科技经费管理中,需着力改进立项、监督、评估的方式方法。
首先,在科研管理上引入“科研信誉”的参数。即使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也有至少1/3的项目主持者已连续2—3次获得经费支持后未能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对于那些科研信誉相对缺失的科技工作者应予以警示,使其再难从国家科技经费中得到支持。相反,对于信誉卓著、项目完成优异的科学家,应给予“激励”。

其次,加强科技攻关项目的“顶层设计”工作。要求科技管理者会同在一线的高水平科技专家,设计出一些真正质量高、可行性强的重要领域项目群。这对科研管理人员的自身科学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研究的好坏,直接取决于研究思想是否具有原创性、先进性、前瞻性。一位合格的科技管理者,首先应该是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合格的科技工作者。但是不少人“仕而优则学”,随着行政级别的提升,学术水平也俨然“水涨船高”,摇身一变成了学科带头人。但这些“官大学问长”的指挥员,不少只是“半瓶醋”水平,在利用手中的权力获取科研经费的同时,还会在科技导向上带来极坏的连锁反应,危害某个研究方向或者学科领域甚至整个部门。

如果主要学科带头人的学术思想苍白,即使有国际上先进的仪器设备,充其量不过是在领导科技活动,甚至连模仿人家都模仿不到点子上,还谈什么自主创新?

(记者何聪采访整理)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澳门赌场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