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地质灾害,必须全面认知地球结构。”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在成都理工大学作报告时强调。
岩石圈板块在软流圈中漂移、碰撞,引起地震等灾害。“人类既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又要积极防治自然灾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地质灾害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突发性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另一类是缓变性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地裂缝、荒漠化等。后者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缓慢发生的,发生前一般会有征兆,但通常也难以完全防治。
早期威尼斯建筑于沿海,有软土地基。当地人打了数百万根桩基,以保证建筑物基础的稳定性,但随着地面沉降日益严重,海水入侵使城市街道变为水巷。针对我国一些城市想模仿威尼斯造水城的现象,卢耀如认为“地面沉降是仿造不来的”。
卢耀如还提出了自然灾害链的概念。“一种灾害常会诱发其他灾害,这就是自然灾害链。” 注意到灾害链,就可预先采取措施,减少灾害危害。
卢耀如将自然灾害链分为5类:气候与地质灾害间的灾害链,地震和其他地质灾害间的灾害链,海洋和陆地间的灾害链,河流上下游间灾害链,地质与生物灾害的灾害链。“自然灾害链不一定当时就发生,必须高度重视其滞后期”。比如,汶川地震发生两年后,才暴发大规模的滑坡和泥石流。
“目前虽没办法完全杜绝自然灾害,但可通过建立科学的预警系统来减轻灾害的影响。” 卢耀如强调,除了进行科学监测,减少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也是预防工作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