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专家视点
邓秀新院士:谈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困境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鲁伟 范敬群 发布时间:2012-02-08 【字号: 小  中  大   

“中央一号文件的各项措施非常具体,读起来很亲切。”2月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紧急召开全校专家座谈会,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在谈到新型农业人才培养问题时,邓秀新认为,必须借助政策杠杆,“用活”社会资源,通过产学研的结合提升农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现状:农科学生不识农

“为什么现在有用人单位说我们学园艺的学生不会嫁接,不会修剪,什么都不会?”“过去畜牧专业的学生实习的时候杀牛,现在只能杀鸡,为什么越杀越小了呢?”

对于目前农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邓秀新毫不避讳。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杀头牛只要几百元,现在动辄要几千元甚至上万元,“已经杀不起了”。

至于农科专业学生实习中普遍流传的“挂眼科”现象,邓秀新结合自己当年的实习经历说:“我们当时是一个老师负责8名学生,每个学生要在一个半月的时间内完成半亩地的嫁接任务,到后来就像是一个熟练工。”

“现在是几个老师负责8个班,一个学生只需要嫁接15棵树,有的连嫁接刀都不会用就完了,有的干脆在那里玩手机,最后只能是‘挂眼科’。”邓秀新说。

究其原因,邓秀新告诉《中国科学报》,主要是因为扩招以后学校的实习场所没有扩大,“但是如果学校面面俱到地去建奶牛场、养鱼场、果木场,也不现实”。

政策杠杆撬动企业资源

对于上述问题,邓秀新曾经向有关方面建议,能否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主动接收大学生实习。

“现在很多单位不愿意接收实习生,学生的实践能力怎么能得到提升?”邓秀新认为,这方面可以参考德国和法国的经验,通过法律规定,明确企业有责任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培训,同时还要设立相应的培训部,有专门的人员等,最后根据企业接收实习生的情况予以税收上的减免,“这样来鼓励企业配合学校来培养人才”。

邓秀新告诉记者,此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实施“卓越农林教育培养计划”,实际上是利用国家建设的农业试验站,使之成为将来大学共同营造的实践基地。“比如我们将在湖北宜昌建立园艺实习基地,试验站里面有教学设施,住宿公寓等,学生去实习可以接触到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邓秀新说。

建设精品实践课程体系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提高涉农学科学生的人均拨款标准,实际上也是要增加经费解决学生的实习问题。”邓秀新认为,在此问题上,大学应责无旁贷地作出调整。

“首先是挑选一批有经验的老师,负责学生的实习教学工作;其次,努力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邓秀新介绍说,目前,华中农业大学50%以上的科研课题都是应用性的课题,应考虑让本科生参与进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此外,邓秀新告诉记者,华中农业大学将在新学期启动“精品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工程”,其内容是在经费有限的前提下,学校保证每个专业、每个学科重点建设2~3门精品实践课程,以此构建一个完善的农科实践教学体系。

“一个学生真正上好一两门实践课,对于提高他的动手能力,培养他动手的自信是非常重要的。”邓秀新认为,这些课程的挑选应该是“真正看家的”,从这个体系培养出去的学生,遇到动手实践机会的时候至少不会说胆怯。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澳门赌场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