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当年的改革开放将经济特区作为改革的试验区一样,科技体制改革也应选择好改革‘试验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
邓中翰解释,科技体制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如人才环境、评估体制等,这里面有很多问题都令人痛心疾首。尤其是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是一直困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顽疾。
“科技体制改革可以借鉴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将矛盾较少、阻力较小的新领域作为突破口进行试点,如实行大包干、设立经济特区等,而这往往是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一步。”邓中翰说。
在改革初期,可选择较易入手的科研项目管理体制先行改革,加强对科技项目和目标的监督和评估,提高国家科技资源效率。
“可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桥头堡’。”邓中翰说。
可以不考虑立刻改掉一些老的体制,在“存量”不变的情况下,做好“增量”。将资金通过新的体制投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相关企业中去。围绕国家确立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起一些重大专项来推动其发展。
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富起来”,带动更多人从旧有的体制中解放出来,从而走出一条科技体制改革的新路,真正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将因此成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
“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我们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一个好的突破口。”邓中翰认为。
而作为中星微电子的“掌门人”,邓中翰对此深有体会。邓中翰介绍,当年中星微电子正是以硅谷的机制为特征组建公司,在新领域发力,通过自主创新,最终才在今天与微软、英特尔、三星、索尼等企业处于平等位置。
“战略性新兴产业给我们很大的机会,而不只是停留在发表文章的层面。”而其中另一个关健词是“产业”,在产业中消化过去一直遗留的“两张皮”问题。
邓中翰同时建议,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研投入的同时,应在科研项目管理中试点不同以往的新政策,边改革,边发展,边提高,边完善。
在科研项目的立项阶段,应在产学研三者之中围绕“产”这个核心,根据产业界的需要进行选题,同时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在科研项目的验收阶段,应跳出过去只注重论文发表,不注重经济效益的怪圈,让市场检验自主创新的成果。
邓中翰认为,特别是对应用研究项目,更应紧紧围绕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进行评价,通过对市场表现好的项目的承担单位进行持续扶持,从而避免在项目进行主观评审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偏差和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