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趋于平静之后,我国缺电形势重新显现,并在2010年和2011年逐步呈现出范围扩大、时间提前、程度加深的趋势。2011年全国电力供需最大缺口达3000万千瓦。其中,浙江全省统调最高用电负荷5063万千瓦。
最大电力缺口超过了500万千瓦,最大外购电力1530万千瓦,达到了已有输电通道送电能力的极限。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12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2012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仍然偏紧,区域性、时段性、季节性缺电将更为突出,预计最大电力缺口在3000—4000万千瓦之间,电力供需紧张的局面将覆盖华北、华东、华中、南方等主要经济比较发达地区。预计2012年浙江全省统调最大负荷可达5750万千瓦,统调用电量则高达3040亿千瓦时,全省最大电力缺口将达1000万千瓦,电量缺口150亿千瓦时,电力供需由2011年的“电力单缺”转变为“电力电量双缺”。
按照传统的电力就地平衡为主的发展方式,到“十二五”中后期,我国东部、中部、南部地区的电力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以浙江为例,受一次能源、土地、环境等资源的制约,已无法依靠本地的电源建设来满足用电需求;若浙江不大幅度增加吸纳全国各大能源基地的电力,到“十二五”末期,浙江省电力缺口将超过2000万千瓦,占电力负荷的30%以上。这样,从别的省区远距离输电到浙江就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我国东部、中部、南部地区的电力紧张状况加剧了电煤运输矛盾。在2011年内,通过铁路跨省外运煤炭规模达到22.7亿吨,占煤炭总产量的64.9%,其占用了一半以上的铁路运力资源,这成为铁路运力长期紧张的主要原因。自2010年以来,青银高速、京藏高速公路多次发生重载运煤卡车大堵车,滞留车辆最多达近万辆。在2011年内,全国因缺煤、煤质差等因素无法正常发电的机组容量一度高达3900万千瓦。另一方面,煤炭运输成本的提高推动了电煤价格上涨,这也加剧了电力供应紧张局面。
前些年,东部地区为满足不断增长的负荷需求而建设了一批火电厂,这导致东部地区单位国土面积二氧化硫排放水平高达西部地区的4倍。东部地区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这成为我国环境保护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我国存在的区域电力供需不平衡、铁路运输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环境保护的压力等因素, 要求未来电网能够适应大规模跨区输电和大量新能源发电并网。然而, 我国目前的电网结构难以满足需要,其主要表现为: 1)现有区域电网输电和支撑能力不强,西部、北部的电力难以输送到负荷密集的中、东、南部区域;2)区域电网之间水火互济和跨流域补偿能力明显不足,如华中电网水电比重大,华北电网以火电为主,存在很强的互补性,但由于跨区输电能力低,这种互补性无法充分发挥;3)东部发达地区500千伏电网已经相当密集,线路走廊紧缺,短路电流超标问题也非常突出。我国地区间电力供需不平衡程度的逐步加大决定了必须加快转变电网发展方式。
在上述背景下,完善区域主干电网,科学发展大容量、高效率、远距离先进输电技术,依托信息、控制和储能等先进手段,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增强电网优化配置电力的能力和供电可靠性,以促进大煤电、大水电、大核电、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的集约化开发,进而形成大规模“西电东送”、“北电南送”的能源配置格局,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大国,如果能源消费保持本世纪以来平均8.9%的增速,则到2020年我国能源消耗将达近80亿吨标煤,占到目前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一半以上。即使我国能够持续实现每五年GDP单位耗能下降20%的目标,那在2020年之后我国能源消费也将占世界总消耗量的30%以上。这样,保证我国能源安全和可持续电力供应就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变革能源生产、输送和利用方式,坚定不移地走能源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