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专家视点
童坦君院士:科学研究需要“慢性子”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张思玮 栾奕 发布时间:2012-05-18 【字号: 小  中  大   

“从事科学研究绝对是一份细活、慢活,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才可能作出点成果。特别是基础研究,有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看不到收益。”近日,澳门赌场院士童坦君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科学研究需要“慢性子”、需要更多的耐心。

但是现实中,在急于求成的功利思想支配下,人们往往对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而是更热衷于“立竿见影”的应用研究。“今天你投入一块钱,明天就能回报100万,这绝对是不可能的。”

在童坦君看来,基础研究是所有技术发展的根源。“如果从长远角度来看,基础研究回报率还是很高的,因为很多基础研究成果,最终都会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

比如,上世纪80年代初,时任美国总统里根不顾外界反对,执意要加大对肿瘤基础研究的投入。“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认为让纳税人的钱‘打了水漂’。即便是计划实施10年后,仍有部分民众认为是浪费了纳税人的钱。可现在再回头看看,美国的某些肿瘤治疗水平要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童坦君说,科学研究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它需要一点一点地了解、验证。特别是生命医学领域的研究,毕竟生命现象太复杂了,短时间弄清楚是不太可能的。

当然,时间成本的确不能忽视。“基础研究从立项研究到出成果再到应用,其间肯定有个时间差,可能是十几年,也可能是几十年。”童坦君说。

而对于那些急于“求成果、促发展”,而不愿意“放长线钓大鱼”的做法,童坦君认为是一种短视的行为,一定会对科研工作特别是基础研究带来“伤害”。

“很多基础研究的成果,在最开始的时候,人们并不能完全认识到它的作用和意义,比如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最开始并没有引起科学家们的注意。直到近些年,人们才发现很多疾病的发生,与端粒的长短有一定的关系。”童坦君说,200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便授予了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的三位学者。

此外,童坦君还认为,基础研究不够也是导致创新性不足的重要原因。

“基础打得不扎实,还怎么谈创新呢?如果基础很牢靠,创新性自然就很强,反之亦然。这就好比盖楼房,在盖之前,就必须先打好地基,倘若连地基都打得不牢固,就算楼房盖得再高,也总有一天会塌下来。”童坦君直言不讳。

肯定基础研究重要的同时,童坦君并没有否认应用研究的重要性。“应用研究经济效益明显,获取成果的周期短,并且还可以解决很多实际的问题,也不能忽视。”

童坦君认为,在国家综合实力还比较薄弱时,可以适当地加强应用研究,以首先保证应用的充足。而当国家有一定实力时,就需要注重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否则就会没有自己的东西,总是跟在别人后面跑。

“这就要求搞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心中装着与应用相结合的理念,要想到怎么样才能更好地与应用研究结合,让研究成果更早、更好地发挥作用。”童坦君说,科学创新需要长期的培养,才能“开花结果”。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澳门赌场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