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专家视点
顾晓鸣:大学中要有生命的延续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陈彬 发布时间:2012-07-25 【字号: 小  中  大   

作为一名“业内人士”,著名学者、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多年来一直关心着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他也曾经常通过媒体发表自己的看法。然而近两年,这样的声音却并不多了。问及“噤声”的原因,顾晓鸣坦言,高等教育的一些核心问题如果不解决,发出再多的声音也无济于事。

顾晓鸣认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呢?

大学是场“云计算”

对于“大学”一词,虽然约定俗成的解释路人皆知,但不同的人依然会在不同的角度给出自己的一番解读。顾晓鸣也不例外。

“如今,人们围绕大学的诸多问题作了很多争论,但大部分还纠缠在所谓‘大师’、‘大楼’之间,而对大学最核心的问题有所忽略。”在顾晓鸣看来,所谓大学,可以简单解读为“大家学”,即学生在一起学习的地方。这一解释首先明确了学生在大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为设置高等教育成功与否的根本指标提供了前提。

曾经有一项关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发现,这些获奖者的科学思维萌芽是在高中期间,真正形成期一般在28岁~35岁之间。“大学正处在一个人科学思维的形成期。此时,他们的思维活跃,富有挑战性。”顾晓鸣说,从这个角度看,大学就是上帝把一批最优秀的大脑汇集在一起,让他们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下,彼此充分碰撞、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并在这一过程中产生新的思想火花。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也可以解读为一场‘云计算’,而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计算单位,他们决定着这场‘计算’是否会有成果,而大学要做的,就是千方百计提高每一个‘单位’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效率’,即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也是衡量一所高校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顾晓鸣说。

然而遗憾的是,目前多数国内高校在这方面的工作并不能让人满意。

前段时间,顾晓鸣曾为博士生开过一门关于文化分析的课程,并明确表示欢迎其他学生旁听,但一年下来,只有一位学生选择旁听了他的课程。“这只是一个很小的例子。其实只要稍微关注一些大学的教学情况,都很容易发现学生们对学习的厌烦,我们必须反思,问题出在了哪里。”顾晓鸣说。

学生作弊该怪谁

几年前,曾有一位著名大学的校长因为发现有学生考试作弊,就准备将其开除。此事引起了顾晓鸣的强烈不满。

“类似的情况直到今天还并不少见,但仅仅因为一次作弊就要使一名学生十几年的努力付之一炬,是否太过残忍?”

在他看来,在对“教”的理解中,我们常常只关注知识的传递,忽略了其中还有“孝”的含义。“大学中不仅有知识的更迭,更有一代人与另一代人之间的生命延续,而所谓‘孝’,便是在这样的延续过程中,产生师生间生命与情感的依恋。但是,当我们以所谓‘严格要求’为名,剥夺一个偶尔犯错的学生的学习权利时,我看不出这份依恋在哪里。”

顾晓鸣表示,对待作弊现象,校方首先应反思的是自身。是什么原因使得曾经优秀的同学如此厌学。“班主任的关怀是否到位?教学安排、教学方法是否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些问题才是学校该认真考虑的。”

“作弊问题只是学校诸多类似问题的一个缩影。”顾晓鸣说,大学阶段,学生的心智并未完全成熟,发生一些与教育制度相违背的错误在所难免,学生需要改正错误的机会。对这一点的认识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校是否与学生存在着情感的维系。“在现代企业中,‘家庭化办公’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谷歌、微软等众多企业也都在努力为员工营造一种家的氛围,而大学却依然无法在情感层面真正为学生带来一种安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如果我们去读《论语》,会发现孔子在教育弟子时,态度都像是在对孩子讲话。但我们的大学有几个还在将自己的学生当做孩子呢?”

青春之美谁欣赏

这些年,顾晓鸣在关注高等教育的同时,也进行了大量对青少年教育的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他注意到了一个现象。

“在国内,对于不同年龄段学生在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研究与研究对象的年龄是成‘反比’的。”他解释说,对幼年儿童、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研究著作很多,而随着年龄的增大,对大学生的心理学、人类学研究却很少。但是,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发育的关键时期,男女生在生理变化、青春期认知结构的性心理等方面都会发生重大变化。对此,我们关注明显不足,这反映在高校的内部,便表现为某些制度安排得不尽合理。

“不可否认,这几年各高校的硬件条件有了很大提升。但问题是,这在本质上还属于教育的外在思维,即怎么让学生住得舒服,这并不等于从学生的特定年龄结构出发,对其内心需求的关心。”他说。

仅以大学内部的宿舍安排为例,目前国内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将男女生宿舍分为两地,中间完全隔离。顾晓鸣将这种方式称为“把学生当动物饲养”。“我们没有看到青春期学生在彼此交往过程中展现出的美丽,进而帮助他们维护这种交往的纯洁性,而是采取了硬性的分隔措施。但这样的处理带来的结果是什么?是男生想方设法潜入女生宿舍,是女生千方百计私会男友。于是,整个过程反而被色情化了。”他说,“堵”与“疏”之间究竟如何取舍,不言而喻。

在采访中,顾晓鸣坦言,自己可能是在国内高校中,最早提倡女生在大学期间寻找自己爱情的。他表示,大学期间的爱情是美丽而纯洁的,也符合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本性特点。如今,几乎所有高校已经对学生情侣采取了宽容的态度,这反映了顶层设计的人性化,但仅仅宽容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更加科学和贴心的引导。

面对学生,你是谁?

1962年,17岁的顾晓鸣参加完高考。当他仰望天空时,忽然意识到了一个有些“哲学化”的问题。每个人都会死,但什么东西是死后也不会消失的呢?他想到了两样,一是知识,死后可以通过书本流传;二是自己的孩子和学生,那将是他生命的延续。

对高等教育,顾晓鸣的一些观点显得有些与众不同,但这些观点却无不渗透着其对学生深深的爱。虽然他也曾一再表示,对学生的爱并不等同于“溺爱”,但显然在内心中,他已经将学生看成了自己的孩子。在采访中,他也一再假设:“如果这个学生是你自己的孩子……”

不可否认,如今的高等教育面临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大部分属于制度层面,通过在制度层面调节都能加以解决,但很多问题的深层次根源也都可以归结到一点,即制度设计者和制定者在对待制度接受者——学生时,将自己摆在何种位置。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还是耳提面命的教育者?抑或是含辛茹苦的养育者?

如果每个师者都能将自己的学生看成自己生命的延续,或许很多问题从一开始就不会存在。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澳门赌场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