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专家视点
李新男:关于中国科技发展道路的现实思考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08-13 【字号: 小  中  大   

本世纪以来,中国在宏观顶层设计、谋划未来发展方面做了几件重要的事。其中最重要的是,在2006年组织研究制定了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战略规划。这个规划奠定了我国自主创新的战略基础,提出了我国实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战略方针,明确了建设创新国家的战略目标。在这之后,国家又制定了人才发展规划和教育发展规划。本世纪以来,这几次规划深刻影响着我国科技发展的道路。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这些战略谋划,是否需要调整、变化?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看当前面临的形势与当时相比是否有变化。这些形势有几个方面,我认为是没有变化的。

首先,虽然世界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家之间的矛盾在不断激化,但是和平发展的世界潮流和主题没有变。我们跟美国的关系正在寻求新型的大国关系。第二,世界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没有变。第三,新技术应用正孕育着新产业革命的阶段没有变。新技术革命是否已经发生了,还没有明确的定论,但是大家都在谈论着,新技术革命即将到来,或者将引发新的产业革命。这个阶段大致没变。第四,从我国现代化进程看,我们正处在信息化与工业化混合发展的阶段,这个也没有变。因为我们实际上还没有完全完成工业化的进程。区域间和各领域间的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突出现象。我国江浙沿海与西部发展差异很大,甚至在广东这样的沿海地区,也存在不发达的工业生产方式;但是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也在我国广泛应用。欧美国家是在完成了工业化后再进入信息化,而现实要求我国必须两者混合进行。

形势也有发生了变化的地方,现在我们可以毫不逊色地被称为“经济大国”,也有一系列数字可以说明我国是科技大国。从经济上来讲,我国经济规模已超越了日本,居全世界第二;我们的外汇储备全世界第一,进出口贸易全世界第三。从科技发展水平看,我们科技人力资源超过了6000万,我们的科研支出,达到了6100亿,从绝对量上来讲,在全世界排到了第二;我们在论文产出上,已经占世界第二,在发明专利、授权专利上,世界第三;我们的论文被引用量,也达到了世界第6、第7的位置。所以我们也可以说是一个科技大国。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我们作为一个大国,这种变化意味着什么?这个变化,首先是“世人瞩目”。在世界金融危机中,突显了中国在国际化进程中的作用。很多国际债务,实际上是将危机转嫁到了中国。很多大的国家,包括世界知名的大企业,在经济上甚至面临破产,但实际上靠在中国的生产和销售利润来支持,是靠中国的市场、靠中国的资金链供给来支撑它。

中国的这种地位意味着什么?改革开放初期,在与大国的科技合作中,我们很容易得到无偿资助。现在的国际合作项目往往是对等出资。因为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蒸蒸日上的大国,被要求承担更多的大国责任,救助世界。然而,殊不知中国人多地少,资源有限,又不能走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的老路。没有宽松的海外市场,不能运用过去殖民的手段,更不能坚船利炮地掠夺资源,而有的是跨国公司的强大冲击、世界级产品的激烈竞争。

在这种状况下,我们不可能奢望与发达国家平起平坐地去完成我国的工业化和信息化,实现我国的创新驱动发展。这是当今作为一个新崛起大国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从我国本身来看,在全球化的竞争态势下,无论是人才、技术、资本还是基础设施方面,我们的积累都处在弱势。国家创新体系既不完备,也不高效。我国是在计划体系向市场体系转化的过程中,以政府为主导来重构国家创新体系。这必然会带有过去计划经济体系遗留的问题,有待深化改革。

基于上述情况,我国科技发展道路的现实选择简而言之,就是要进一步坚持开放和自主并举。必须坚持在国际化的发展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落实我国的自主创新方针、政策是当务之急。很多政策真正落实的情况不好。比如,激励企业创新的税收抵扣政策,在各地的执行中,很多部门变相打折扣。一些地方部门有税务指标,必须完成税务指标后才能对企业实行这项优惠。国家的政策规定只要企业内部有正式项目投入,都视为研发投入,但偏偏有些省市,要加附加条件,要列入某某部门的计划。

其次要完善战略举措。第一,要着力重构基础研究系统,营造能够仰望星空的基础研究环境和系统。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的源泉,要从战略上及早布局,积累力量。关键是不要再模糊科学与技术的界限,如果继续把科学与技术混在一起,我们不可能创造出让一个科学家安心进行研究的宽松的科学研究环境。

我国的科技投入现在很多,需要改变分配的结构和方式,更多关注政府在市场经济下应做什么,该如何做。

第二,要着力构建支撑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链,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支撑系统的建设,在国际竞争中获取产业发展的战略主动权。过去我们主要关注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但是这种突破要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产业发展,需要产业链的协同。同样,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转型以及新兴产业的兴起,也都需要各环节得到技术的支撑。因此政府技术创新资源的配置要注重引导产、学、研结合形成支持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链。计划资源的配置要从过去单纯强调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的突破,转向建设支撑产业发展的的技术创新链。这样才有可能扭转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被动局面。

第三,要着力营造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政策环境。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是建设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关键,也是我国能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在中国,企业为什么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值得研究,然而在中国谁是技术创新主体的问题更值得深思。至少我们看到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相当强,不仅大学、研究机构围着政府技术创新项目转,企业研发投入的绝大部分也在给政府技术创新项目配套。

第四,要着力构建社会化的科技服务系统,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社会各类中介组织的积极性,发展多层次、多元化、多类型、专业化技术创新服务机构,使社会上各类创新行为得到有效支撑。

总之,要坚持既定的方针和目标,进一步调整完善战略措施。在战略实施上要务实,真正营造出创新发展的大环境,使科学家能踏踏实实作研究,才可能带出创新人才。营造好企业创新的环境,让技术创新的成果大规模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支撑我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作者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副理事长)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澳门赌场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