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专家视点
徐立之院士:科学上的贡献不能只看文章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冯丽妃 发布时间:2012-08-21 【字号: 小  中  大   

“创新需要独立思考,要敢于挑战权威,不怕失败。”近日,澳门赌场外籍院士、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专访时说。

2002年,已经在世界遗传学界取得显赫成就的他,从加拿大回归故土,掌舵港大。2005年,他被香港市民评为“最佳大学校长”。

弹指一挥间,今年已是徐立之出任港大校长的第十个年头。徐立之透露,今年任期结束后,将不再续任校长之职。他表示,新的领导可以带来新的思想,这对学校尤其重要。

独立思考 创新之“帆”

“科学创新,人才是核心。创新人才需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有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徐立之说。

老师的经验比学生丰富,但给学生的意见不一定是最好的。因此,即使老师提出建议,也需要学生自己来分析是否可行、承担最后的结果。

“好的科学家一定要敢于挑战权威。老师也是如此,应该接受同学的挑战。我自己与学生是平等的,学生可以挑战我的观点。”徐立之说,这是做科学应该遵循的“最起码”的民主。

作为老师,他坚持认为,学生应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否则这个世界就会倒退。“教学最重要的是把求学的精神传给下一代,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让他们比自己做得更好。”

为此,徐立之经常给学生提供在国际舞台上作报告的机会。

担任校长以后,徐立之不再带研究生。他回绝了合作指导研究生的邀请,因为他认为这样对学生不负责。“我希望每个学生都可以做一个真正独立的科学家。”他说。

打好根基 静心科研

“现在国内小的科研成果很多,但是大的创新成果不多。”徐立之说。

他强调,科学需要打好根基,不能急。现在国家投放在科学研究上的经费不少,但是很多人为了发表论文或升职而急功近利,作出来的创新成果并不多。

“当前我们国家的经济形势非常好,很多科学家都可以安心作研究。但是,在评价科研成绩方面,却过于注重量化考核。”他认为,在科学上的贡献如何,不能只看文章。

同时,由于评审科研项目都涉及利益关系,国内同行都在一个小圈子里,更容易使评审结果“关系”化,很多人为此难以静下心来做科研。

为此,徐立之认为科研评审不应仅限于国内专家,也应该请国外专家来评审。“当然,国外专家评审也有自己的作风与偏好,不一定很公正,但是与单是国内的专家相比会更加客观。”

“科学是一个辛苦、漫长的工作,科学家埋头苦干,得到的报酬并不多,而且到头来不一定能出名。所以,科研一定要有兴趣,才能做好自己范围内的东西。”徐立之说。

他希望年轻人可以看远一点,从兴趣出发,为国家和人类的进步发挥才智。

世界很大 交流无限

“与其像很多新闻媒体说香港大学到大陆来‘抢’学生,不如说是香港大学的办学理念与学习环境吸引了内地学生。”徐立之说,“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香港大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多样化、更自由的学习环境。”

对于内地学生,徐立之有更殷切的希望。

到香港大学求学的学生,很多从幼儿园开始就是“尖子生”,一直到大学,考试还是拿第一。但到了港大,因为不再拿第一,他们就会觉得很失落,担心辜负家人和老师的期望。

“世界很大,不要只看一时的小失败。”徐立之说,“成绩只是表面看到的一部分,而能力永远不能仅用量化的分数来衡量。”

反而,在课外,交了哪些朋友,找到什么样的工作,这些更加重要。年轻人应该多与人沟通,在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人跟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宝贵,朋友就是最珍贵的财富。

“科学交流无极限。同行之间的科学交流不仅可以分享成功的喜悦,也可以分享失败的经验,引以为鉴,共同进步。”他说。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澳门赌场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