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专家视点
朱相远:三大人种与两大文化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1-05 【字号: 小  中  大   

朱相远

随着全球化进程及我国地位的飙升,国人视野豁然开朗。人们通过对北京与伦敦两届奥运会的比较,更日益关注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异同与碰撞,并从中获得文化自觉与担当。

笔者试以人种作为文化的先天物质基础,从三大人种形成与扩展的视角,来梳理东西方两大文化的渊源与走向,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觉性。

三大人种的形成

今天学术界一般认为,当今人类源自同一祖先,是10多万年前,出现于东非的智人。其脑容量接近1400毫升,同我们现代人一样。据说若“和我们衣着相仿,走在大街上绝不会有人回头看他”。

约在5万年前,非洲智人由于当地气候变得极端恶劣,就随追捕猎物,逐渐从北部走出非洲。一支向北迁徙,分化为高加索人种,又称白色人种或欧罗巴人种;一支向东,经过西伯利亚来到东亚,分化为蒙古人种,又称黄色人种;留下的一支向南,迁徙到赤道非洲,分化成尼格鲁人种,又称黑色人种。这三大人种(实为亚种)的形成,是在3.5万年以前就开始的。

这三大人种,是出自同一个祖先。这已被我们每个人身上携带的DNA遗传基因图谱所证实,而且还留下各种突变的印记。如今人们只需花几百美元,分析一下自己的DNA,就可为自己找到祖先家谱的线索。所以“四海之内皆兄弟”,是有科学根据的。

同一种智人,其后代分化为三个亚种,这是人类在一定地域内,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经过基因突变、变异随机扩散及自然选择,使他们在肤色、眼色、发色、头型、脸型、身高等体质形态方面,以及血型系统、血液因子系统等生物化学方面,具有明显差异。

文化是社会实践发展的产物

人种形成是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学过程。但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却不是生物学进化过程,而是人类社会实践发展的产物,是不同人种在其客观环境中,为能求得生存,而进行主观努力奋斗实践的结果。

留在非洲赤道附近的尼格罗人,由于那里生存条件过于优越,气候宜人,食物资源丰富,人们不需太多劳动实践,就能采集和渔猎到食物。一代又一代过着原始平静而愉快的生活。文化进程也就十分缓慢,互相交流很少,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故长期滞留于无文字的原始部落文化状态,直到西方殖民者到来,才发生巨大变化。

北迁形成的高加索人种,与东迁形成的蒙古人种,基本分布在欧亚大陆板块上。这一北温带地区最适合人类文化的发展。因生活在这段地带的人们,必须艰苦奋斗,形成集团,并相互交流,努力实践,才能生存下去。他们逐渐由过去的采集和渔猎,转化为农耕和放牧。人们不仅要解决食物贮存,还要面临衣着、住所、防寒取暖、防治传染病及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等一系列问题。

可见有利于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自然条件,是既要适于人居,又不能太优越。这才逼使人类一代又一代地艰苦奋斗,不断实践,努力创造,互相冲突与交流,建设起宜于人类繁衍、发展的环境,形成一定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人类劳动愈频繁艰苦,分工愈细,规模愈大,冲突愈多,总之,社会实践愈复杂,文化发展就愈快。尼格罗人以采集渔猎为生,每天只需劳动几个小时。游牧民族劳动时间虽长,但骑在马背上,仍算轻松。唯农耕民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一年四季每天都要劳动十几个小时,十分艰苦,规模较大,分工趋细,又常遭到游牧民族的侵扰,使其社会实践更为复杂,故其文化反而更快发展。

文化是由西向东展开的

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文化,为公元前3500多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化,次之为公元前3000多年尼罗河下游的埃及文化,再次为公元前3000年的印度河文化,公元前2500多年出现的华夏文化。以华夏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晚于西方文化一两千年是历史事实,不应否认。当中国人处于近代半殖民地状态时,中国许多学者出于民族主义立场,反对“欧洲文化中心论”,也反对“文化西来说”,甚至反对人类出于非洲同一祖先的“单中心说”,这在当时是可以理解的。而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则应尊重科学事实,不应再盲目坚持中国人种源于北京猿人,中国文化同西方文化无关联等狭隘观念了。

若把西方文化只指地中海文化或欧洲文化,而不包括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等,则也是片面的。如梁漱溟就主张世界文化一分为三:印度、中国及西洋。其实,文化与人种同源、同地、同根。北非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同欧洲人一样,皆为高加索人种,仅肤色有异。他们彼此通过战争,相互占领,经常“洗牌”,更换版图。他们的语言皆为印欧语系,文字皆为拼音文字(印度后来就讲英语),历法皆采用阳历(又称公历、西历、新历),宗教信仰皆为一神论。

处于东亚的蒙古人种,除中国外,还包括如今的蒙古、日本、朝鲜、韩国,东南亚的越南、老挝、泰国、柬埔塞、缅甸、新加坡等。最早则以黄河、长江流域作为文化温床,若以黄帝作为代表,如今也有4700多年历史了。他们的语言属汉藏语系,文字为象形的方块字,历法采用阴历(又称夏历、农历),信仰祖先崇拜论,宗教则为泛神论,如道教供奉许多神仙,后传入佛教,也发展成多神论。但东方文化多信奉儒学,实行政教分离,没有宗教政权,也未发生过宗教战争。

各种文化除内部不断创新外,还通过贸易交换与战争,进行速度不同的交流与沟通。这种相互交流速度同自身创新速度之比,决定文化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因内部创新才使各种文化具有差异性;因外部交流才使文化具有一致性。因此,当交流速度大于创新速度,则文化趋同;当创新速度大于交流速度,则文化趋异。这就促使几千年来,各种文化间既有差异性,又有一致性。当今世界,因人口不断迁徙,许多国家都包含不同人种、不同民族。因而文化更趋于融合,增加一致性。

两个文化中心论

世界上的文化,够得上自称文化中心论的,只有两个:“欧洲文化中心论”与“华夏文化中心论”。

“华夏文化中心论”也许历史更长。东方华夏文化的历史,虽比西方苏美尔与埃及文化晚了一两千年,但她自产生起,至今从未中断过,而前者早就断了薪火。其所以能薪火不断,源远流长,笔者认为至少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地域广大,人口众多。二是隅于东亚,具有天然屏障。正因这两个得天独厚的条件,虽然以华夏为核心的东方文化比西方文化,晚了一两千年,但她却成为人类历史上传承最久、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最甚的农耕文化。华夏文化也一直把自己当做世界的中心,故称中国,误认为其他国家皆为不开化的藩邦。直到西方已出现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时,中国仍盲目坚守“华夏文化中心论”。当英国派马戛尔尼于1792年率90人使团来华访问时,乾隆根本看不起西方文明,傲慢地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拒绝通商贸易。在这种闭关自大的颟顸中,中国丧失了现代化的机遇,直到鸦片战争失败,陷入半殖民地窘境,才开始向西方学习。但中国人仍一直批判“文化西来说”,还坚持自己的祖先是北京猿人,反对现代人类出非洲说。甚至以此作为爱国主义准则,这也是典型的文化沙文主义。其实,华夏文化中的许多成分,是通过游牧民族,不断从西方传递过来的。比如中国原先只种粟与水稻,后来从美索不达米亚传来大麦与小麦,其他如犁、马拉战车等带轮子的工具以及青铜、冶铁技术等,不少是从西方传入的。我们不应该否认这些历史事实。

因此,当今中国人,必须以全球化的视野,来审视自己种族与文化的形成过程,从而科学地把握自己同西方的关系。我们应清除近代史上留下的各种狭隘观念、排外思想及自卑心态,要以一种高屋建瓴、胸怀天下的包容气概,来观察、研究并处理东西方文化的历史差异与碰撞融合。这将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将决定人类未来的走向。如果融合得好,可促使人类从此迈向和平发展的新阶段。

(作者系全国人大原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原副主席)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澳门赌场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