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专家视点
宋维明:以协同创新促人才培养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2-11-23 【字号: 小  中  大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对加强协同创新做出了战略部署。大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大学要自觉按照十八大的要求,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积极探索协同创新的实现路径,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创新人才的培养。

诸多发达国家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主动融合校外优势创新资源,完善产学研合作与技术转移机制,建立开放共享、优势互补的发展新模式。英国特别强调大学的科技产出要超越学术影响层面,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政治决策影响、文化引领等方面,服务国家战略。帝国理工大学强调“教学与科研的一体化”。华威大学则全方位拓展与各种创新资源的协同融合,与世界上500多家高端制造企业建立了联合研发机构,成立风险投资公司,通过市场牵引和技术推动,将产业发展植入学科研究机构,加快技术转移。

我国的大学加强产学研结合取得显著成效,但与推进协同创新的要求相比,依然呈现出对内自我封闭、分散重复、效率不高,有组织服务国家战略的创新能力不足;对外协同重点和突破点难以聚焦,缺乏聚合政府、行业、企业创新要素的体制机制的问题。迫切需要从对内、对外两个维度入手,改革传统的产学研结合模式,以政产学研用协同一体化,来延伸创新链条,引领创新能力的提升。

大学应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加强内部资源的整合,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从团队、学科、科研等入手,改革校内基层学术组织结构,凝练协同创新方向,建设一批科研创新团队,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注重原始创新质量,注重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贡献度和贡献率。

综观国际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突破了时空局限,资金、技术、人才流动频繁,要求高等教育资源跨部门、跨区域、跨国界开放共享。新的科技革命要求不同学科交叉融合加速,区域化、集群化、网络化创新模式不断涌现。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尝试打破资源壁垒,促进大学与社会经济的深度融合,对我们加强协同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北京林业大学坚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从全球气候变化、生态文明战略、低碳绿色经济发展等方面切入,确立了六大领域的协同创新重点,重点建设森林资源培育学科群、园林与人居环境学科群、生物质材料与能源学科群、生态与环境学科群、森林生物学科群、特色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努力催生更多的交叉学科,以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全面服务十八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需求。 

我们体会到,实现协同创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次深刻变革,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整体设计和系统推进。应该力求以政产学研用协同一体为载体,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合作新模式。同时,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形成促进协同创新的内生动力机制。不断深化人事管理制度和考评制度改革,加强资源配置方式以及创新文化建设,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提升“政产学研用”结合的集成化、组织化程度。

  此外,还应积极借助政府的宏观引导,以“开放、集成、高效”为目标,促进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其他力量等相关优势要素的融合,探索政校结合、校院结合、校企结合、校校结合的共同发展机制。辩证处理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集中投入与分散部署、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关系,坚持适应需求和引导变革的统一,推进学科群与产业链、产业群的协同,最大化地实现集成创新,实施有组织的、长期性的、目标清晰的可持续战略协作,产生协同倍增效应。

(作者系北京林业大学校长)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澳门赌场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