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醒民
科学态度的精髓是客观性。科学家在分析事实和检验假设时,理应严格排除自己对结果的期待。在公众的心目中,客观性是科学的突出特点,因为它使科学家看问题不因教条的歪曲而受影响,使他能够如实地看待真实世界。
科学家是有德行的。我们很难列出包罗万象的一览表,把科学家的优秀品德尽收其中。但是,科学家不是完人,在不良的社会大环境和失范的科学共同体的小生境的熏染下,出现严重的“异化”现象。
其实,一些哲人早就注意到这种危险迹象。萨顿对科学家异化以及由此引起的科学异化“忧形于色”:“如果把科学丢给头脑狭窄的专门家,过不了多久它就会退化成新的经院主义,失去其生命力和固有的美,变得像死亡一样的虚假和妄谬。”
对于这种异化现象,科学家除了加强社会责任感和自律意识之外,科学共同体也要设法抑制和消弭科学的社会结构中的异化源泉。科学家职业在现代社会是一种声望很高的、十分受社会尊重的职业,要对得起“科学家”这个光荣的称谓和公众的称许,决不能随波逐流、自暴自弃。
科学家要防止和避免自身被异化,务必坚持科学态度,永葆科学良心。在科学态度中,最重要的也许是批判态度和客观态度。按照马赫的观点,科学态度首先是批判态度:经验资料总是具有最后的发言权,没有教条、神圣理论和先验陈述的地位。布罗德指明:“科学态度的精髓是客观性。科学家在分析事实和检验假设时,理应严格排除自己对结果的期待。在公众的心目中,客观性是科学的突出特点,因为它使科学家看问题不因教条的歪曲而受影响,使他能够如实地看待真实世界。”
永葆科学良心也许更为根本。所谓“良心”,是个人对自己与行义为善的义务相关的行为、意向和品性的道德上的善恶感和荣辱感。良心对社会生活有重大意义,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判断、指导和监督作用。所谓科学良心指的是,在科学建制之内工作的科学家,经过代代相传和自我实践,经过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熏陶,逐渐形成一套合乎道德的外在行为准则,这些准则的内化就是科学家的科学良心,即科学家内心对科学研究中各种涉及伦理道德方面的是非、善恶和应负责任的正确认识。
波兰尼指出,在一切科学决策过程中,如某项科学研究之探询、研究成果之公布、接受公众质疑并为之辩护,难度将更大,它们都涉及科学家的良心。科学良心使科学家臣服于实在,臣服于科学的内在目的。当科学家宣布最终结论的时候,必定要奏出个人责任的调子,我们可以从中听到科学良心敲出的音符。
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科学良心不仅在科学建制和科学活动中不可或缺——否则会直接导致科学异化和科学家异化——而且在参与科学与社会相关的事务(咨询、作证、兼职、雇佣、决策等)乃至直面某些社会问题时,也能秉持批判的姿态和公正而客观的立场。科学家必须本着科学态度行事,本着科学良心做人,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和逐渐消弭科学家的异化。
(作者系澳门赌场大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