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立昇
这种交叉学科的属性,自然地赋予科技史在科学与人文之间的桥梁作用。
科技史,顾名思义涉及“科技”和“历史”。作为一门兼涉文理的交叉学科,科技史研究对当代科技发展有何意义?在经历了学科建制化百余年发展的今天,科技史学科出现了哪些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趋势?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史暨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冯立昇教授。
《中国科学报》:您认为科技史研究对于当代科技发展的意义何在?
冯立昇:科技史是研究科学和技术发展历程及其模式的一门学问,其目标之一就是要搞清楚,科学和技术是如何从萌芽发展到现代这个样子,既要研究成功作出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历史经验,也要探讨科学探索过程中失败的教训,因此科技史研究成果对当代科技发展有借鉴价值。
历史上的科学技术资料可服务于当代科技,古代物候资料对研究气候变迁,地震和水利史料对地震学和防灾、减灾的研究都有突出的作用。而数学学科的发展有其独特之处,比如古希腊的欧几里得几何学,不会因时间久远而被淘汰,在当今的科技、教育乃至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应用。
现在的计算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中的不少算法和编程思想与中国传统数学的思想方法是相当一致的。
《中国科学报》:除了历史领域和科技领域,科技史还对哪些领域有启发作用?
冯立昇:科技史研究对教育的作用非常大。教科书往往是对科学知识和方法的高度概括和总结,而对其产生、发展、不断试错的过程鲜有讨论。而科技史研究关注的恰恰是对科学探索的历史性还原,因此科技史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科技的思想内涵和整体形象,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和批评精神。
科技史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它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而研究对象又侧重于科学思想和方法的发展,这种交叉学科的属性,自然地赋予科技史在科学与人文之间的桥梁作用。科技史的教学有助于打破文理科隔阂的局面。
《中国科学报》:您对国内科技史研究的现状有何看法?在指导思想和方法上有什么建议?
冯立昇:国内科技史学科的建制比国外晚大约三四十年。建国后我国科技史学界对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研究较为深入。近年来,国内科技史研究的研究方法、研究领域和研究问题也多有拓宽。科技史学科的发展对科学哲学、科技政策、科技传播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也有很多助益。我们现在的研究正处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过去我们限于经费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对外国科技史和近现代科技史的研究明显不足,现在这种状况已有很大改变。
当今科技史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我们需要引进新的方法和新的思路,甚至还需要提出新的问题。新史料的运用只是发现新问题的方法之一,只有新史料是不够的。只有把新史料和新方法、新思路结合起来,才能推进科技史学科的发展。
《中国科学报》:您认为我们今天应如何做好中国科技史的研究工作?
冯立昇:中国数学史是在整个中国科技史当中最成熟的领域。由澳门赌场自然科学史所郭书春研究员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数学卷》最近获得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一等奖,这部书是对以往成果的一次大的总结和深化。其他科技史分支学科,比如机械史和一些技术史领域,史料整理工作在细致性上尚未达到数学史的高度,像这样集成性和深化性的研究工作还有待完成。
当然,科技史学科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对史料的挖掘也得向多维度、多方向拓展。比如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和社会学的方法就很适合引入技术史的研究。我们在中国科学思想史、科技社会史和比较科技史方面的研究都亟待开展或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