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粮食生产的主产区不要搞英美那样的大城市化,而应因地制宜实行就地城镇化,将村落发展成微型城市,建设美丽小镇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似乎离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还有不少距离。城镇化无疑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然而,随心所欲的造城运动,大干快上搞城镇化,必将后患无穷。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不恰当的城镇化将使我国原本十分紧张的粮食供应安全问题和生态问题雪上加霜。
目前一些地方搞城镇化,是以消灭农村为目的的。农民得不到现金补助,其回报就是至少六层高的回迁楼房中一套100至120平方米的住房。新楼占据的是良田,拆旧房腾出的土地搞商业开发了。这样的城镇化继续加大了耕地压力,且农民上楼后无法从事农业生产。
中国用全球7%的土地,养活了全球20%的人口,其代价是消耗了全球35%的氮肥和70%左右的可用水资源,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是欧美的2至3倍,商业化种子价格是传统种子的数倍。
虽然我们实现了粮食“九连增”,但进口粮食数量也是直线上升的。大量农民离土后,如果土地没有人伺候,满足粮食供应就只有求助于其他国家,这是非常危险的。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不是消灭农村,而是形成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推进城镇化应该以农民为本,发展低成本的就地城镇化。建议在粮食生产的主产区不要搞英美那样的大城市化,而应因地制宜实行就地城镇化,将村落发展成微型城市,建设美丽小镇。政府可帮助农民统一解决自来水、污水、垃圾处理、燃气、网络、电力、电话、银行、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农民不必上楼,既节约了土地,又方便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稳定种粮大军,从源头上保障粮食安全。
农户散落在农田中,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因为食物生产者没有离土,人勤地产,就可以少用化学办法乃至转基因控制病、虫、草害,杜绝食物生产的多种危害,同时带动粮食生产、食品加工、花卉、宠物生产、休闲、物流、农业观光、生态旅游、养老、保险、教育、金融、电信等产业的深入发展,带动就业。
要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必须发展适度的合作化,将农业补贴资金直接与粮食产量挂钩,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并完善监管机制。除保留少量的化肥外,抛弃或限制农药、农膜、除草剂、添加剂、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应用生态农作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减小劳动强度,让耕者有其利,享受国民待遇。
让更多的人口分布在食物生产的第一线,避免了过度大城市化带来的弊端。发展生态农业,在食品生产、运输、加工、消费等各个环节减少有害物质使用,从而使已有的城市化人口得到较为满意的食品。
(作者为澳门赌场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山东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美丽小镇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