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包括:一是技术瓶颈,关键核心技术有待突破;二是市场瓶,基本处于产业化初期,需要进行市场培育;三是制度瓶颈,体制机制没有理顺,对产业发展制度制约因素太多等;四是人才瓶颈,原有的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新的产业发展要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中,需要正确处理好如下十大关系问题:
(一)近期与远期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也会逐渐变老,会被新兴产业所替代,具有动态性和替代性。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要根据不断变化的现实适时进行动态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科技、人口、资源、环境等变化带来的新要求。这就需要处理好近期与远期的关系。
当前,世界正处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前期,新的技术进步、商业模式和新的业态不断涌现。新兴产业从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到最终投产,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需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基础研究、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各级政府和产业界需要有足够的耐心,需要摆脱浮躁之心,需要慢工出细活。因为短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会增加大量的GDP,也不会对产业结构调整有显著作用。具体来说,就是要处理好近期与远期的关系,从长计议,避免短视和急躁行为。
(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就是要分清职责,切忌混淆角色定位。中央负责总体规划布局和政策保障,地方根据各地实际负责项目落地和实施。中央政府偏重于宏观规划和指导,尊重和鼓励地方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发展不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不是对地方具体事务进行过多干预。地方政府也不要时时“眼睛往上看”,老是寄希望于中央政府给予支持。减少或避免“跑部钱进”,要充分发挥地方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同时,一个地方能否在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较大份额,凭得是持续多年的创新积累,拼得是靠财力保障的科技投入,比得是有竞争力的人才集聚。也就是说,地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钱、人和技术。所谓钱,就是科技投入;人,就是科技人才;技术,就是技术的先进性和独占性,以及长期保持先进性、独占性的持续创新能力。这些要素并非每个地方全都具备,需要各地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本地发展需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地区与地区的关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我国经济转型需求而提出的战略部署,各个地区在项目落地和具体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密切结合本地实际,体现地方特色,避免盲目上马、重复建设的现象。不同的地方,尤其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较好的地区(如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之间既需要竞争,更需要协调合作,坚决不能搞恶性竞争。每个地区之间要主动沟通协调,让合适的产业在合适的地方发育成长,不要与邻为壑。
(四)大企业与中小微企业的关系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过程中,需要处理好扶持大企业与培育中小微企业之间的关系。既要扶持大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也要高度重视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历史经验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多萌芽于中小微企业的创新。中小微企业最具创新活力,是将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原始知识创新转化为市场可接受产品的最佳载体,是名副其实的创新源。事实上,即使是在大型企业十分强盛的美国,80% 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仍然来自中小微企业。美国大企业多采取“拥抱战略”,整体收购那些有创新技术、产品的中小微企业,或者把业务外包给中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需要一个大中小微企业共生的市场结构。但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以“控”为主的准入机制,十分不利于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建议各地推出专门针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措施。
(五)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关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是建立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基础上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必须立足于本土创新,一定要突出自主创新,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突破核心和关键技术,形成自主的专利和技术标准。但强调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要闭关自守,而是要同时坚持开放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广泛的国际合作,需要有效地集成、整合全球范围内的创新资源。这轮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萌芽之初,就已经呈现高度全球化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避免大规模的技术引进,要重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后续环节,不能出现一代接一代的技术引进现象,防止形成过份依赖技术引进的局面,更要避免因贪小便宜而引进发达国家落后的技术和生产线。
(六)政府投资与市场培育的关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概念到技术,再到产品、到产业,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产业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上都处于起步阶段和成长阶段的前期,其特点是技术创新非常活跃,不断地产生新技术,甚至出现一些“颠覆性创新”或者“突破性创新”。在不同的技术发展阶段,政府的角色和作用不同。在技术追赶阶段(产业成熟阶段),技术路线和市场明确,政府可以通过规划和投资项目来引导;而在新兴技术产业化初期,技术路线不明晰,市场不确定,主要靠市场选择,新兴产业大都不是规划出来的。
根据国际经验,政府应重点支持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要对重大技术示范项目和早期市场培育格外关注;要公平支持各种不同的技术路线,通过制定能耗、安全、环保等标准,建立市场准入标准,由市场选择新兴产业的技术方向;建立反映稀缺性和环境影响的资源价格和税收体系,利用市场机制推动和引导企业创新。应该说,政府投入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持是必须的,但一定要注意投资的方向和额度,避免走传统产业低水平投资的老路。政府要更加注重改善市场环境,包括财税、信贷、人才政策的支持力度。
(七)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新型城镇化不是造城运动,不是简单的房地产和“铁公机”,其核心应该是产城互动和融合,产业和就业才是能够使新型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计。城镇化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1400 万人要进入城镇去生活,其中有近70% 的人需要就业。这就是说,无论当前和今后,各地一定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型城镇化紧密结合起来。在解决传统产业所面临的产能过剩、资源环境危机等问题时,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新机会、新机遇,在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中找到各地合适的位置。
(八)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在技术上有别于传统产业,在商业模式上也与传统产业不同。产业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而是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有机结合。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应当支持和鼓励企业创造适合于国情,符合新兴技术发展规律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和组织运营模式。政府引导和支持企业采取不同的商业模式和创新路径,以新的方式满足客户需求以及需求结构的变化,改变价值链的关键环节或者纵向一体化整合价值链,跨行业整合资源以构成独特的价值链。
(九)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
传统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发展新兴产业必须要注重其对传统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要充分利用信息、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提升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推进技术工艺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不断开拓新的服务业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发展必须统筹协调,相互促进,避免出现“各走各的道,各吹各的调”的两张皮现象。
当前,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初露端倪,其核心要义是信息网络和智能技术向纵深拓展、渗透和融合,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要与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紧密结合,要把新的工业革命的最新成果充分融合渗透到各行各业中,不断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向纵深发展,并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提升优化,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奠定基础。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又会催生新的产业形态,会有力地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十)现有人才使用与新人才培养的关系
创新人才和创业团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世界各国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都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并设立多种制度和措施来争夺各种创新人才。要正确处理现有人才使用与新人才培养的关系,即建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与培训体系。既要把现有人才培训使用好,同时还要对新人按照新的要求进行培养,不可偏废任何一方。
总之,只要我们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认真思考并处理好上述十大关系,不断深化和总结各地的发展经验,我国就一定会在新的产业变革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从而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演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澳门赌场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