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专家视点
上官周平:未来应增强农作体系防御干旱的能力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07-15 【字号: 小  中  大   

干旱是世界性灾害,广泛发生在世界各地,目前世界上大约有90个国家40%的人口面临水分亏缺的威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淡水资源短缺就开始日益严重,水旱灾害愈演愈烈。近十年的春季与秋季,我国北方,甚至南方局部遭遇大范围的农业旱灾,严重影响了这些区域的社会经济的稳定,也影响到国家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

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发展必须建立适宜区域特点的农作技术体系。针对北方地区农业干旱问题,我国从农业生产涉及的植物、环境与管理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特别在农作物方面,从植物水分与抗旱生理、植物需耗水规律、抗旱品种的选育与改良、植物养分吸收与利用生理、根系分布与功能特征、农作布局与耕作制度、保护性农业耕作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已基本具有合理应对不同水分条件的科技储备。

通过对我国农业抗旱领域研究与实践的整合,目前在农作体系应对干旱方面取得如下七点共识:作物对干旱适应方式的多样化决定了作物抗旱机制与能力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与一定的可控性;作物抗旱品种选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目前植物遗传工程无法有效地增加作物产量;农作体系适应干旱环境的根本途径是改善作物自身的生理生态机能;农作体系合理的作物配置具有显著抗旱避灾与应急减灾功能;适宜的农作管理技术具有显著的适水与节水的增效功能;农业技术与管理措施在目前应对农业旱灾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有效的农业抗旱策略是一项涉及多学科与多部门的综合性技术体系。

目前我国在生物抗旱、工程抗旱、农艺措施和化控抗旱等方面的单项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包括抗旱节水新品种、保护性耕作、覆膜双垄沟种植、土壤改良、植物抑蒸剂、保水剂和集雨补灌等技术。然而,农业抗旱减灾的理论研究与技术体系还未取得明显突破,技术集成综合模式的效益指标与区域适应性和生态环境建设与抗旱减灾应急对策的协同性研究还较为薄弱,行之有效的相关技术组装与集成还不够,一些科研基地与示范区的成果与经验推广应用的机制尚需创新。

我国北方地区水土流失与干旱缺水并存,加之气候变化的复杂性,农作体系抗旱减灾与生产能力提升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我国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农业发展与抗旱减灾应急对策方面的整合研究还较为薄弱,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农业抗旱减灾技术的推广和区域农业抗旱减灾能力的提高。因此,提高我国北方农业抗旱减灾整体能力要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才能形成有效的农业抗旱减灾对策和模式。

(作者系澳门赌场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旱地农业、植物生态与水土保持领域的研究工作)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澳门赌场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