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专家视点
万劲波: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拓展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11-18 【字号: 小  中  大   

  国家发展战略的创新包括“国家发展战略体系要素的增加”和“要素与要素之间联系的增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模式经历了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再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位一体,进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直至十八大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发展体系。
  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创新相适应,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也逐渐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在增强。对政府而言,让公众过上安全殷实美好的生活,是国家强盛的目的;对公众而言,能够享受良好公共服务,呼吸新鲜空气,喝上清洁水,吃上放心食品,置身健康舒适的自然社会环境,是幸福生活的标志。建议新时期的国家发展战略能够明确将“美丽中国”纳入“五位一体”目标体系,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系统体现为“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富强是国家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实力无疑是民族复兴的物质基础,也会带来国际地位的变化,五位一体发展主要依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支撑实现,也需要其他建设内生发展的配套协同。
  民主是国家发展的制度保障。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其他四项建设的根本制度保证,主要依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推动实现,也需要其他建设制度层面改革的协同。
  文明是民族复兴的文化灵魂。国家发展需要强大的文化自觉作为支撑,需要持久的“兼容并包”定力,主要依靠“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来养成实现,也需要其他建设文化环境层面的协同。
  和谐是国家发展的社会基础。“和而不同”的前提是尊重主体差异,尊重多样性,但要有“和谐发展”的共同目标,主要依靠“社会建设”来促进实现,也需要其他建设包容性发展的配套支持。
  美丽是国家持续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中国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主要依靠“生态文明建设”来保育实现,也需要其他建设绿色化生态化的配套支持。
  当前,人类文明总体上正处于从工业文明时代向新文明时代转型的变革时期。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要用一个世纪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两三个世纪的现代化进程,必须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调整资源、能源、产业及就业结构,变革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组织方式。以“美丽中国”目标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导向,可以倒逼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实,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型;将“美丽中国”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可以从目标导向上引导发展主体真正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总体布局之中,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提供系统有力的战略指引。
  就经济建设而言,传统生产要素投入的报酬率在递减,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在下降,必须在新能源、绿色低碳、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生物、智能制造等领域构筑竞争新优势,才能整体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和创新水平,真正发展成为“既富又强”的创新经济强国。
  就政治建设而言,我国制度建设上对绿色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概念的接受方面,并不落后于任何发达国家,但在采取实际行动推动制度具体落实上存在着较大差距。必须从制度上督促、帮助政府官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避免环境底线竞争。
  就文化建设而言,国家已经将绿色发展总体上设计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和实施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战略五个方面,需要相应的环境文化建设作为积极引导,也要对其他文化建设系统进行绿色化生态化。
  就社会建设而言,我国主要矿产资源能源供应基地同时也是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民族文化多样、贫困问题突出的重要生态安全保障区和生态服务功能供给区。走包容式发展道路,改善穷人和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环境条件,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就生态文明建设而言,环境问题激化说明以往发展模式存在问题。单纯依靠生态环境部门来抓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成本高、代价大,而且环境改善恢复的速度远远落后于环境污染破坏的速度,必须在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整合的基础上建设更新的发展方式和文明。
  总之,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美丽中国”也应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体系,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一道成为中国梦的基本组成要素,共同指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澳门赌场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澳门赌场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