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世界工厂”著称的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困境。面对金融危机,中国制造业下一步如何走?在6月2日由中国工程院主办的第86场工程科技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主任郭重庆指出,中国制造业的突破在业外,在企业围墙之外,在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互动,“在当今经济变革的时代,一个行业如果要生存下去,必须调整企业经营理念:从产品导向到服务导向”。 在工业化过程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企业提供的产品。而如今,人们越来越关注一种产品所提供的服务。“一个人用3G手机或上网笔记本,通过互联网,可随时随地得到一个满意的个性化需求的解决方案,如医疗、教育、娱乐、购物等。产品与服务相伴而生,相得益彰。”郭重庆认为,这是一种服务创新,服务创新也是创造价值的源泉。 “中国过去的20年,产品是稀缺资源,产品制造是整个经济价值的核心。如今,大多数产品已在全球范围内过剩,消费者成为稀缺资源。权利正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应运而生,因此,创新和服务逐渐成为整个经济的价值核心。” 制造业企业如何向服务型企业转型?郭重庆提出两条路径:在外部,企业要延伸价值链,不仅卖产品,还要卖服务;在内部,企业生产要素的配置要社会化、国际化,制造模式要向全球制造、敏捷制造转型。“现在的问题已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你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整合者得天下’。” 郭重庆把中国和印度的发展进行某种比较:一个1.2亿农民工成就了“世界工厂”,一个一两百万IT白领造就了“世界办公室”;一个制造业强些;一个服务业,尤其是IT外包服务强些。“两者是不同的增长模式,一个用资源、能源、环境代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增长,一个用较少的资源消耗也取得了8%—9%的增长。”郭重庆谈到许多中国人的经济“思维定势”:中国人只相信200年的工业革命能带来财富,官员、企业家们只热衷于盖厂房、置机器、生产产品。他们忽视价值链的服务环节也创造价值,创造财富。 在郭重庆看来,“服务经济”发展是一个大趋势,其中孕育着大量的发展和创新机遇。“看看世界经济发展的轨迹:工业化延伸了人的手脚,信息化扩充了人的大脑,而服务化则满足人的个性化需求。美国《商业周刊》把服务经济看成是美国的‘下一件大事’,尽管美国的服务业比重已高达80%多。” 同工业化、信息化相比,郭重庆更看重“服务经济”带来的机遇:“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上比欧美滞后200年,在信息化上刚挤上了车,这次若能抓住服务化转型的机遇,在服务科学与服务创新上有所作为,中国有可能在服务型制造模式、电子商务新的商业模式上实现突破,推动社会大分工,颠覆传统的制造模式和商业模式,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大发展,并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